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人生最后一站的护送者

来源:华商报 2016-03-30 15:33   https://www.yybnet.net/

电影《入殓师》中,主人公因为一则“旅程助理”的招聘启事,误打误撞进入殡葬行业,通过一次次护送逝者上路的经历,感知到死生之间的爱和敬畏,并由衷地爱上这个职业。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群“旅程助理”,他们日复一日地站在别人人生的终点站,只为让逝者能够有尊严地走完这最后一程。也因为对死生的通透,这群在殡葬行业一线的年轻人生活得简单却幸福。

临近2016年清明节,3月29日,华商报记者走进西安市殡仪馆,走近我们身边的“旅程助理”。

“送故去的人最后一程是很神圣的一件事”

李朝和董玉华两口子都是80后,2009年在西安市殡仪馆认识,现在孩子已经三岁半了,“我们俩很少吵架,他对我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说这话时,董玉华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老公,微微笑了。

董玉华2008年12月应聘到西安市殡仪馆,此前她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了三年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算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我们家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但是我当时报考时家里人都很支持。到馆里工作后,我做了两年多遗体整容师,后来转岗负责收银工作,其实还是跟殡仪相关的工作,感觉相对来说轻松了一些。”谈到跟爱人李朝的婚姻,董玉华说了四个字:“缘分到了”。

李朝毕业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原民政部重庆民政学校),2005年到西安市殡仪馆后一直在火化车间工作,“我俩学的都是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选择这个工作家人也都很支持,朋友也都知道,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李朝说,每天上午都是他们岗位最忙的时候,这跟中国人传统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逝者家属基本都会选择12点前入殓,“最忙的时候16个火化炉要同时工作,遇到值班的时候,通常要从前一天上午7点半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2点才能下班,不过都已经习惯了。”工作十多年,经李朝手推进火化炉的最年长的逝者超过100岁,最小的孩子只有十几天甚至几天,“惋惜、悲痛的情绪都有过,但这就是我的工作。”

因为殡仪工作的特殊需求,西安市殡仪馆的工作时间是从每天早上7点30分开始,下午4点就下班了,“所以跟普通的工作一样,只是工作内容不一样,能送故去的人最后一程,在我看来,这是非常神圣又庄严的一件事。”董玉华说。

90后小夫妻家里都有长辈从事殡葬行业

像李朝和董玉华一样,既是同事又是夫妻的在殡葬行业里并不少见,蔡丽君和陈曦也是“同行夫妻”。

蔡丽君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腼腆的她目前已经有两个月身孕,在跟华商报记者聊天时,一直保持着淡淡的饱含幸福的微笑,坐在她对面的老公陈曦一直用宠溺的目光看着她。

四年前,小蔡大学毕业应聘到西安市殡仪馆,被分配在馆里的超市工作,售卖殡葬用品和食品,老公陈曦比她早几个月从部队转业到馆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保安工作后,开始在告别厅做礼仪师。夫妻二人都是90后,也都是“殡二代”。“我们双方家里都有长辈从事殡葬行业,所以选择这个职业好像也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刚开始参加工作也有一些害怕和悲痛的情绪,慢慢地了解这个行业后,就觉得这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小蔡说,她希望将来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用到有需要的逝者家属身上,对他们做一些心理上的安抚和引导,不过目前国内把心理学运用到殡葬行业的还比较少。

“礼仪师这个工作就是帮助和协助逝者家属做好遗体告别仪式,也算是见证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告别厅,很多家属会突然陷入悲痛,礼仪师的工作除了引导仪式继续进行外,还要安抚家属,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协助服务。”陈曦说,尽管见惯了各种生离死别的场景,但还是会有很多直触人心底,“尤其是父母失去孩子,或者幼儿的告别仪式上,家长的情绪是完全崩溃的,那种场景一般人都会被感染,但是作为从业者,我们要有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底线,如果礼仪师的情绪跟着家属产生大的波动,工作完成不好,也会让家属觉得不专业。”陈曦的言辞流露出与他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普通人对这个行业有偏见有看法也很正常,好在现在观念有所改变,大家的认知都提高了,我们作为从业者很欣慰。”

从化新娘妆转行做遗体整容 老公的理解让她不再犹豫

如果不是自己主动说出来,华商报记者根本看不出眼前的张宝花已经是一个快五岁孩子的妈妈,“我老公不是做这行的,但他很支持我,我俩是小学同学,孩子马上就过五岁生日了。”还不满27岁的张宝花在殡仪馆整容组工作了两年多,是一名遗体整容师。

“每次亡者送过来,家属都要先到这里来填写逝者信息卡,如果逝者不需要化妆就可以直接送去火化车间。”张宝花说,在做这行之前她是化妆师,主要化新娘妆。“我选择做这行,跟我爷爷奶奶去世有些关系,两位老人都是病逝的,去世的时候样子不好看,我当时不知道还有遗体整容师这一行,我希望每个人在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时都是漂漂亮亮的。”谈起转行的初衷,张宝花说。

后来她在网上了解到还有遗体整容师这一行时,考虑了很久,“记得当时给老公说出我的想法时,他直接愣住了,不过他还是说,如果我感兴趣,他会认真考虑我的决定,后来他告诉我,如果我能干敢干这一行,能克服自己心里的恐惧,他支持我。”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张宝花便不再犹豫。“说实话,刚开始做这行,心里也有些害怕,尤其是刚见到那种非正常死亡的肢体分离的遗体,但更多的还是惋惜。”张宝花说,她希望每一个生命在经过她和同事的手之后,可以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让遗体看起来像安详地离开,对逝者家属也是一种安慰”

毕业于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现学校已并入济南大学)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李绍银,2003年开始到西安市殡仪馆工作,现在也在整容组做遗体整容师,“外界对这个职业不了解,比较陌生,其实死亡是每个人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如果认识够了,其实就没有恐惧和害怕心理了。”

戴着眼镜的李绍银显得文质彬彬,说话声音很轻,“现在选择做遗体整容的逝者家庭其实很多,一般病逝的遗体相对容易处理,可能十分钟就处理完了,有时仅从遗体的面部颜色就大致能判断死因,比如因肝病死亡,遗体就呈现黄色,死于脑梗等症,遗体看起来就是青色。当然还有各种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比如车祸、溺水等,处理起来难度相对大一些,曾经有一具车祸遗体,我们三个同事处理了好几个小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专业的手法让每具遗体看起来像安详地离开,对逝者家属也是一种安慰。”

让李绍银欣慰的是,虽然爱人没有从事相关行业,但对他的工作很理解,“她选择跟我在一起时就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她理解这个行业,可能跟她表姐也从事殡葬行业有些关系吧。”说到这儿时,李绍银笑了。 华商报记者肖琳

>>记者手记

敬畏生命与世界温柔相待

走过西安市殡仪馆漫长的蓝色过道,抵达火化车间和尊体存放处时,我压抑得有些缓不过气。然而,在跟这群“旅程助理”聊过之后,我又顿感轻松。死亡在他们心中自然而坦诚,一如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而逝者经他们的手神圣而有尊严地离去,这份工作也变得充满意义。

“现在大家对殡葬行业的认知度有很大提高,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死亡不再只是黑白的,而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打个比方,就像逝者家属在告别礼厅寄托哀思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单纯放哀乐加重家属的悲伤,而是现场有钢琴师弹奏音乐,让亲人可以在分别的时刻,怀着温柔的情感,送别逝者。”西安市殡仪馆业务一部副部长洪济安说。

透过这群人生最后一站护送者的工作和生活,也许我们可以参悟到“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道理。死亡作为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除了悲伤,也可以对生者有很多的启迪——敬畏生命,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吧。 肖琳 

新闻推荐

老人治疗白血病 中途发现感染艾滋病毒医院认为有可能与输血有关,也可能是其他途径感染

老人王某在西安交大二附院治疗白血病时,意外发现已感染艾滋病毒。直至老人去世,也不清楚他是怎么感染的。王某退休前在新疆工作,祖籍陕西镇安。2015年5月老人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不久感到...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人生最后一站的护送者)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