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偶然机会记者拍摄了秦岭深处一处百年老屋的照片,之后的24年间,记者三次重访了这间老屋的后人,前后拍摄的这些新旧照片,见证了陕西山区农村的变化。
1992年6月,文革时遗留的标语清晰可见,门口站着周天登的四爷周开阳,因为贫穷终身未娶。
2000年7月,周家人正在院坝上盖烤烟房,相比8年前,住房并无明显变化。
2007年2月26日,周天登当年老房子里,妻子在给孙子喂奶,儿媳坐在床上吃饭。
2007年2月26日,周天登大儿子周磊在老屋院坝抱着刚满月的儿子。
2016年2月12日,周天登在自家新盖的楼房院坝上。
2016年2月12日,周天登和妻子在新房过第一个春节,周妻觉得没有穿新衣服不好意思照相。
□ 记者 张宏伟 文/图
村民周天登:
日子好过了 过年也没啥子意思
正月初四,记者拨通8年前老周留的手机号码,他在电话另一端显得很兴奋:年过得很好,儿子们都回来了,欢迎你来家里耍嘛,我现在住镇子的街上,一问就找得到,街上院坝最大的那一户就是我家……
初五上午,记者果然在街上最大的院坝找到周家。推开虚掩的大门,老周和妻子坐在敞亮的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寒暄过后,老周环顾一下杂乱的客厅,不好意思地说:“平时的日子好过了,过年真的没啥子意思了。"
想当年
买盒火柴都恨不得去贷款
老周名叫周天登,过了春节虚岁57,是陕西省石泉县两河镇兴坪村村民。若提起他的特别之处的话,他是79届高中毕业生,在距离县城50公里的深山老林里可是屈指可数的秀才,曾担任过县农协委员,对于国家的政策体会理解得比较深刻。
记者与老周相识源于一张旧照片。
24年前,作为驴友的我骑着自行车路过兴坪村,隔着晏坪河远远看到一间老房子屋檐下一排文革遗留标语,于是涉水过河拍了几张照片。8年后,已成为媒体记者的我再次经过兴坪,匆匆又回访了这户人家,人们在院坝正忙着盖烤烟房,墙上标语依旧,但景况似乎与8年前没有太大变化。
2007年的正月初九,记者再次来到兴坪村,那间老屋的标语已经不复存在,白墙红梁的新院落门上挂着喜庆的对联和红灯笼。周天登辨认出旧照片上佝偻身子的老人是他的四爷周开阳,因为家贫终身光棍而死。老周还一口报出书写标语的人叫周永发,他清楚地记得1966年他6岁的时候,周永发爬着梯子在家的屋檐下写下这行斗大的字,最后一个“底"字少了“一点",让懂事后的他一直难以忘怀。
老周说,拍摄那张照片的1992年前后,正是他最困难的时期,两口子虽然也养蚕、种蘑菇,但开支中除了买种、买药等开销外,还要按收购价格的8%交纳农林特产税,上等的好蚕茧才1.76元一斤,一年辛苦下来纯收入不到500元,可两个儿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每年还要交纳计划生育统筹费、教育基金等各名目的费用。用他的话说,恨不得买盒火柴都要去贷款。
看现在
住上楼房儿子们还不愿意回来
“我们山区农民的好日子是从2003年开始的,"老周说,政府开始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每亩耕地向农民返还140元现金、70元的粮食款补贴,另外种了竹子和杉树每亩还可得到20元的林业管护费,他家退了6亩耕地,仅退耕还林补贴一年就可收入1400元。他还租了别人家5亩田地种植了玉米和水稻、山地10亩种了竹子和几十株银杏,每年再养两张纸的蚕,帮别人看看桃园,日子也过得比较红火。
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用老周的话来说,“农民不种地也不交税了还吃上了皇粮,真是应了《国际歌》中的那句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2007年春节前,在苏州打工的大儿子带着临产的媳妇回到兴坪,因为小两口没有领结婚证,被镇上处以计划生育罚款。抱得孙子的老周对此倒是想得开:“国家政策嘛,还好,罚得不多。"
如今孙子已经9岁,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在生二胎问题上,老周和大儿子、儿媳发生了分歧,老周希望再添一个男丁,而小两口却只想再生一个女儿。
“老大给台商打工,去年他买汽车,厂里给补贴了4万元,前提是要‘捆绑’他6年。"老周说,大儿子周磊在苏州打工10年,现在是一家台资电子公司的中层干部。二儿子在温州打工,现在还没有结婚,暂时也还没有回来的打算。
2011年,县上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将住在山区的村民搬迁到城镇集中安置。老周举全家之力,在镇子街边盖起一幢三间宽的二层小楼。直到2015年3月,老周和妻子才从山上百年老屋,搬进隔河相望的新居。
在盖房的问题上,老周似乎比别人更有想法。他有意将房子向河道缩进5米,虽然增加了建筑成本,但楼前却多了近40平米的院坝,他家临街的门面房就比左邻右舍多了一块停车的地方。
看未来
过两年可能得去县城过年
8年前的春节,老周给老屋门上贴的对联是“三春花露酿造幸福酒满腹壮志建设小康家",而今年过年,老周家新楼三间门面房的对联全部都是“平安临门遍地福吉猴呈祥漫天春"。
老周说,老了,不出门了,安心在家过安稳日子吧。
3年前,他在平利县投资10万元做石材加工,到如今还没有收回本钱。“经济大环境不乐观,有一家公司开业,就会有一家公司倒闭。农民嘛,还是种地最保险。"虽然从老屋搬进了街边新楼,但河对面山上的老屋并没有拆。老周在老屋里养了30多只鸡,还从乡亲手里拿了10亩地,种上水稻、玉米和洋芋,每年还养两季蚕,日子过得倒也宽裕。
问起“拿地"的租金,老周回答说:“哪还用租金?一亩地国家补偿60多元,他们拿补偿,我来种嘛。"
为什么别人都不种地了呢?
老周答,山上村组原本30多户人,如今只留下不到10户,20多户要么在县上安了家,要么就去西安买了房,还有一户在上海买了房。老周坦承,他家也在石泉县城修了两间三层房,一层是两间门面,二、三层是住宅,总共350平方米。“我们大家合伙买地建房,给政府缴纳城建费,8万元一亩,我买了4分地,给政府规划红线无偿让出近1分地,8米宽7米长,就是56平方米。建楼总共花费28万元。啥子积蓄?我去银行贷的款。"老周说,修房子那里地块儿好,省上在附近建了一个水产品展览馆,还建了一个陕南复兴园区。
腊月间已将一层的门面房租出,这让老周感到欣慰很多。但接下来住宅的装修款还是没有下落,而且两个儿子是不是能够回来定居,依然还是未知。
老周说,孙子过两年就该上初中,那时定是要搬进县城的,过年自然也得在县城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满淑涵通讯员吴巧月)2月27日,民进陕西省十一届三次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民进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了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省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审议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