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村为明洪武年时设村,因村庄西有南北走向高坡而取名“西坡上"“坡上村",民国年间正式称为西坡村。
西坡村有东西向主干道一条,基本和渭河平行。明清时期称大义路,是通往甘肃、河南的连省主动脉。西坡村历史上水位较高,自然河流较多,村子北部除众多洸渠相通外,有自然形成的多条河流,有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及渭河。西坡村地形基本为西南高东北低,1960年,村北部、西北、东北部有四片荒碱滩地,寸草不生,后经过改良变成良田。
西坡村建村至今,辖区民族均为汉族。明朝时居住有王、柯、马三姓;清朝时迁入唐、陈、葛、焦、师、牛六姓;民国至解放前先后迁入了田、杨、刘、龙、杜、张、李、任、毛、赵、寇等姓。后部分姓氏迁出,其中王姓人东迁至现泥河村址,所以原西坡村西北角的泥河村从此不复存在,寇姓人迁至西坡村东邻今新民村居住。今西坡村约有19姓氏,以陈姓、柯姓居多。
西坡村为中国传统农村,解放前以农耕为主,只有部分特贫户外出打短工和长工,靠拉洋车和当徒工谋生。主要种植棉花、高粱、小麦、玉米、豆荚和谷类作物。但因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极低,棉花每亩20-30斤;小麦100斤左右;玉米200-300斤,如遇大旱或地涝产量还要降低,村民生活非常困苦。有歌谣流传至今:“青蛙打更水围城,玻璃罩地一片明。"“有女不嫁坡上,高粱面饼烙锅上。"“借着吃,打了还,跟着碌碡过个年"。解放后至80年代,经全村社员的共同努力,土地面积逐渐增加,村中修建了南起东柏梁北至小沣河大约3公里长的水渠,使近2000亩土地实现了生活污水灌溉。土壤经过改良后种植作物产量提高,棉花每亩50-60斤(皮棉),小麦和玉米产量翻番,还种有冬菜,间种西瓜、甜瓜,村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干劲空前提高。不仅在土地上下功夫,更有部分村民购置汽车等农业机械,搞长、短途运输和农田机械作业。几台大型拖拉机除搞好本村和周围各村农田耕作外,每年秋、夏播种季节,还到长安区、咸阳市、兴平市、扶风县等地农村种夏播秋。收割机组成车队,东往河南,南下四川,西到甘肃收麦、割稻。
在粮食作物产量提高的同时,村上又积极发展经济作物,1983-1984年后桃树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给全村带来巨大的收益。上世纪90年代后发展成为千亩桃园,每年农历三月,桃花、油菜花竞相开放,樱花、柳树相映成行,景色宜人,游人络绎不绝。村东原桃花路就是当年由上级投资修建的景观路,路口竖一牌楼,上书:桃花盛开的地方——西坡村。但1997-1998年后,因桃树品种单一,树龄老化,加之外地鲜桃大量涌入西安,鲜桃销量锐减。1999年,村民纷纷伐树种菜,至今大部分村民仍以种植蔬菜为主。大浪淘沙现真金,村民陈永利、陈新民、陈春正、陈民选等种植大户依旧坚持种植桃树,他们与时俱进,发展精品桃业。桃树品种多达十几种,从每年的5月至8月都有优质鲜桃上市,远销港澳及全国各大城市,成为西坡村的一张“名片"。
“万亩桃花红似火,十里飘香醉游人。"从1987年发展桃林开始,每年桃花盛开之际,都有大批西安市民前来赏花。1991年4月9日-10日,未央区政府在西坡村东桃园路十字举办“未央区首届桃花节"。以后,每年桃花盛开时举办桃花会。桃花会一般会在4月1日-10日举行(有时提前1-2天)。未央区万亩桃花园位于渭河南岸。万亩桃园自西向东绵延十多公里,面积达到了三万四千余亩。2010年以后,随着六村堡街道(现建章路街道)划归沣渭新区(现沣东新城)托管,桃花节不再举办。
西坡村早在清末就有锣鼓队,其招牌前牌“九回头"享誉十里八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秦腔、眉户等文艺节目在未央区小有名气,曾多次参加本乡文艺汇演。同时,村中青年因工作成绩显著,获得了西安市“四好团支部"、陕西省“五好民兵连"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村民一改过去只唱秦腔、眉户等陕西地方戏的传统项目,开始唱歌、跳广场舞、扭秧歌等现代文艺活动。在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妇女拔河比赛在街道42个村中名列前茅。
西坡村自乐班组建于1994年,由六村堡供销社退休职工张淑芹、沙河滩村民刘广义等发起,演唱内容有秦腔《二进宫》《周仁回府》《铡美案》《三滴血》《探窑》等名曲。活动时,乐队伴奏,演员唱戏,每次活动20-30人,观众百人左右。
新闻推荐
□记者原登荣医患关系、上学难、农产品滞销是近年来两会上被广泛提及的热词。面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诉求,政协委员有义务多为这些“弱势群体"鼓与呼。《医学界》杂志调...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