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胜在公益活动现场
□首席记者 满淑涵 通讯员 无为
中医正骨疗法因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而长久流传,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医师摸、接、端、提间,骨折、脱臼的复位就得以轻松完成,一些常见的肘部轻微损伤复位手法甚至仅需半分钟。在古城西安,就有这样一家百年传承的中医正骨“金字招牌"——洒金桥135号的郭氏中医正骨门诊部。不仅享誉三秦,还名播内蒙古、广东、山西、黑龙江、台湾等地,甚至还有许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如今“掌门"的第四代传人郭军胜已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郭氏正骨技艺还被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传统医学瑰宝发扬光大,郭军胜认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必不可少。“但要做的还有很多。"
老祖宗留下金字招牌
1911年出生于长安瓜洲村的郭志祥,幼年时聪明好学、乐于助人。成年后,为养家糊口,他便挑着剃头担子走村串户,为乡党们理发。那时候长安寺院众多,郭志祥常去寺院为僧人们免费剃头。僧人们被他的诚心善举感动,便将各自祖传的骨伤秘方传给了他。悟性极高的郭志祥博采众长,总结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成为郭氏中医正骨疗法的第二代传人。因他独到高超的技艺和善良正直的为人,久而久之,郭志祥便声名远播。
有一次,西安莲湖回民坊的阿訇不慎骨折,久治不愈,疼痛难耐,便请来郭志祥医治。不到三个月,阿訇的骨伤便全好了。为了感谢郭志祥免费医治,阿訇拿出200元大洋,留郭志祥在坊上开设医馆为民造福,也就是西安市庙后街郭大夫正骨馆。2009年,郭大夫正骨馆迁至西安市莲湖区洒金桥135号,正式更名为郭氏中医正骨诊所。
代代相传谱写传承之歌
郭志祥最终成为西安中医正骨疗法一代名医。郭志祥的儿子郭炳江自幼随父习医,他虚心学习,苦心钻研,治愈了更多骨伤患者,也积累了更丰富的中医骨科临床经验,传承并提升了郭氏正骨的好口碑。
作为第四代传人,自小耳濡目染传统中医精妙的郭军胜,不满足现状,他渴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把中医正骨疗法带进更宏大的医学世界。1969年,意气奋发的他一身戎装,走进了部队这个大熔炉,成为一名医务兵,用祖传的正骨疗法为部队官兵治疗,引起部队首长高度重视。1971年,部队选送郭军胜赴武汉医学院学习。在校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医原理和中医医理,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用科学态度传承郭氏中医正骨疗法。十年之后,解甲归田的郭军胜回到自家诊所,挑起继承和发展郭氏中医正骨疗法的重担。他把西医的治疗理论和中医医理有效结合起来,开始依据现代检测方法,利用核磁共振、CT和X光片等检测结果,使从前手摸心意的传统“手技"有了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更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患者骨骼错位、断裂的具体位置和程度,为传统疗法融入科技手段,使疗效更佳。
郭军胜的女儿郭怡和儿子郭有成长在中医世家,郭怡后又专门在陕西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系学习,毕业后又远赴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深造,主修电子商务金融。郭有目前就读于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郭军胜笑言,第五代传人已具备了国际视野。
悬壶济世秉承医者仁心
经百年时代变迁,郭军胜始终不忘先祖创业初衷,秉承医德服务百姓,至今郭氏医馆仍开在西安市回族聚集最多的洒金桥地段。
近年来,已是农工党员的郭怡携手父亲郭军胜一直活跃在农工党陕西省委会、西安市委会、莲湖区工委组织的科技之春义诊、健康咨询、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中,为群众义诊。面对慕名前来咨询就诊的群众,父女俩总是小心施技、耐心讲解,精湛的手法、亲切的笑容让病患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手到病除。"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在去年西安市莲湖区政协举办的“牵手建筑工"主题活动上,父女俩又如期而至,忙碌在现场。去年年底,郭怡被省农工党推荐为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还成为中国“脑心同治走基层"活动组委会的“公益之星"。
目前,郭氏中医正骨门诊部已经开通了网站,使郭氏中医正骨疗法上线运营。下一步还打算建立完整的实体和电子资料库,加强对正骨手法的学术研究和舆论宣传。作为郭氏中医正骨第五代传人,郭怡认为当务之急还要争取卫生、文化、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和推介。
郭军胜坦言,目前门诊部规模小、床位少,无法满足广大患者需求。“从发展角度看,一方面我们急需扩建,另一方面需要打破家族式传承观念,从社会上招聘和培训合适的传承人。"
针对技艺传承保护,郭军胜和下一代传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五年规划":“我们计划成立专项保护小组,确立郭氏正骨疗法的保护内容及传承人培训目标,到2018年完成整体医疗队伍建立,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郭氏正骨疗法,帮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付文)记者从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获悉,今年春节期间,西安将投入7882万元惠及34万困难群众,各类救助金将在春节期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据悉,西安市将给城乡低保对象每人增发一个月保障...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