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原登荣
“没有分级诊疗,我国目前的医改可能会难以推动。"作为“十三五"医改的重头戏,分级诊疗的推进在2016年陕西“两会"上颇受关注。2015年6月,陕西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工作,但却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不少问题。那么,推动分级诊疗难在哪里?如何才能促进分级诊疗顺畅实现?对此,记者在“两会"现场采访了几位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的专家委员。
看病难倒逼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就是让患者根据病情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诊,小病先到基层医院看,大病再转诊到大医院,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
一头是省级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头是乡镇卫生院接诊人次多年下降。许建秦委员感觉到,现在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已十分突出。
分级诊疗在国外医疗界早已发展成熟。尹爱平委员认为,分级诊疗能最大化地方便病人、节约医疗资源,成功后会出现一个“双赢"局面。
据统计,西安交大一附院2015年日最大门诊量已突破10000多人。对此,王晓虹委员深感忧虑。“大医院的病人太多了,医生也很累,而基层医院的患者却门可罗雀,这很不正常。"
“广大基层患者,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老百姓,来城市大医院看病太艰难,不仅花费大还容易延误病情,分级诊疗就是要把基层90%的病人留在当地。"魏绪仓委员畅想着分级诊疗成功推行后的美好愿景。
实质破冰难点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医改的一块硬骨头,陕西省分级诊疗工作在2015年全面启动后就出现了不少问题。
“基层医院从人才到设备都较薄弱,常见病还可以‘应付’,要是患了大病,以目前当地的医疗条件根本做不到专业治疗,老百姓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大医院跑。"许建秦表示。
据最新统计,全国已有10余个省市开始尝试分级诊疗。而专家却普遍认为,基层首诊难落地、转诊困局、老百姓就医习惯难改变、医院动力不足、医保杠杆效果有限等因素,都是实际操作中的难点。
魏绪仓说:“从目前陕西省探索实践来看,要想构建分级诊疗,距离实现实质破冰还有一段路要走。"
医联体模式能否全省推广?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如果碰到了县乡医院解决不了的病例,患者该往哪儿转诊?程序怎么走?
据了解,随着分级诊疗在陕西逐步推行,陕西省大部分三级医院开始试水医联体。
记者了解到,西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唐都医院等10余家三级医院纷纷建立了多层次综合医联体,涉及从市区到乡镇的各级医院、诊所,每家的成员单位都在100至200家左右,甚至更多。
“医联体有助于各级医院间顺畅双向转诊,保证各级患者安全、快捷就医,是今后全面推广分级诊疗的大趋势。"魏绪仓认为,通过建立医联体,基层医院把疑难病患者转诊到合作大医院,保障了大医院利益,大医院通过对基层医院支援,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
但在许建秦看来,现在医联体只是一种新的探索。除此之外,还有股份制、托管、家庭医生等模式。但这些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哪个最适合陕西省省情,还需要今后在实践中摸索。
要做好人才培养和政府支持两件事
各级医院实现“同质化",人才、设备、服务达到了基本一致,基层患者才愿意留在当地。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是当务之急。
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关键是在人才培训上下工夫。“可以对市、县、乡医院进行分级培训,就近培训,低等级医院去高等级医院培训。"王晓虹说。
许建秦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基层医院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激发工作热情,只有充分支持,才能留住病人。此外,还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基层办医。
双向转诊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程序,顺畅转诊很重要。魏绪仓表示,各级医院要注意转诊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转诊手续,培养全科医生,让患者切实体会到方便、安全。
“政府还应完善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的医保报销政策。"尹爱平建议,来大医院报销少了,老百姓自然会考虑在当地治疗。
新闻推荐
亚斌键委员(右一)在企业调研□记者唐冰作为咸阳市科协主席,亚斌键委员过去一年一直在忙一件事:参与建设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目前全国有19个城市在建设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