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akrbkjzk@163.com
女儿篇
吾如是
西安市铁一中分校初一 禹杨碧晗
吾名曰碧晗,已及豆蔻之年。吾喜雕刻,一勾一画刀光翻转,虽未及子冈之作,亦有浅浅刻划之趣;喜抚筝,寂寂之间只留筝音,虽未及伯牙之音,亦有撩撩弹拨之趣;喜诗书,犹好易安居士长短句,虽未及易安之才,亦有细细品读之趣,乐哉,美哉!
汝可见清晨之时鸟啼啾啾,些许人漫步书中?此中,有吾也。
汝可见入夜之时万籁俱寂,些许人醉梦书中?此中,有吾也。
刘向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吾嗜书,却不独因书可使人不愚,以读书可使吾静,不思他事,此二合一,方为吾嗜书之源矣。
世上之书无限,穷一生不可看尽,故吾览书甚广,天文地理,文史春秋,皆有涉及。吾读书之法,必先略读,次品读,再温之,后感悟,不以读书为劳,每一读皆有不同之情。吾读书虽不及孙晋苏秦废寝忘食,然读喜好之书亦是手不释卷,常常一日即完,此后温习数次,丝毫不倦。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起读书,徜徉诗海,心旷神怡。
观滕王阁之壮美,天地俯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洞庭湖之寥廓,朝晖夕阴,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听长恨歌之幽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闻琵琶行之悲戚,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腹有诗书气自华,吾虽非甚美者,却可为气自华者也。家慈与吾言:“母使汝读书,非为使汝与他人异,不过令汝自乐罢了。”吾本爱书,闻母言晓其意,书便为吾之佳友,日夜伴吾。豆蔻之年吾好读,及笄,而立,不惑……亦会如此罢。(指导老师:吴蕾)
妈妈篇
杨继云
女儿新入学的自我介绍是用文言文写的。
女儿对文言文的兴趣来源于一本《历代文言文精选》。那时女儿读四年级,这本书就放在桌上。一页翻过一页,女儿的目光停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她眼里闪着光,兴奋地说:“妈妈,原来荷花可以写得这样美,精炼的语言读起来多么美妙!”从那一刻开始,女儿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妙,并心驰神往,追慕不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她。于是,那悠远的历史画卷逐渐清晰。她看到了曹刿三鼓之后视辙而攻的谋略;她看到了柳宗元与友人微醉后游历山水的畅意;她看到了卖油老翁娴熟淡定的姿态;她看到了王勃笔下气吞山河的滕王阁;她看到了诸葛亮出征前对阿斗嘱之又嘱的别言……因为喜爱而痴迷,女儿课余时间几乎都与书为伴。古文的魅力让她更广泛地涉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刻章,她亦手熟。
龙应台女士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她要求儿子读书用功,不是要儿子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希望儿子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而我的女儿读书,少了争世的名头,只是沉浸在书海中,积淀灵魂的香气。对于女儿,衣服干净就好,饮食可口便行,她对“气质”的定义,已经超脱了附着于身体的外在,而在于精神世界的丰满。行走在书中,女儿在成长。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女儿已至豆蔻之年,只愿她不可恣言,惟修心性,方善其身。
新闻推荐
2015,创新成为社会共识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