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链接】
李小洛,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陕西安康,学医,绘画,2003年走进中国诗坛,先后获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柳青文学奖,当选“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她的诗歌开取了中国女性诗歌的一个新的向度,是“从哲学的峰峦喷涌而来以陕南安康为背景的‘安康性\’的写作,为当代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文学报》《羊城晚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中国妇女报》《南方都市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对其诗歌创作作了专题报道。短短数年时间,她成了中国女性诗歌某一侧面的代名词、诗坛上的一个瑰丽的现象,她的诗歌被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共同喜爱、关注。她也成了陕西省陕南文化的一张生动、美丽而婉约的名片。
从安康到北京,从学画学医到从文,从《省下我》《孤独书》到《偏爱》《偏与爱》,从首都高校到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一路行走,一路收获,身为一个被诗歌修饰的安康女子,诗人李小洛走出了她——一个当代新女性不同寻常的精彩人生。
上世纪70年代初,李小洛出生在汉水边的一个小镇,中学毕业遵从父亲的心愿学了医,毕业时不到十七岁,很多和她同龄的孩子还在上高中。上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医疗单位做美术宣教,当时单位的一位领导对她极尽苛责。有人说,苦难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正是在这种从未经历的逆境中,让她磨炼了意志,学会面对和坚强。多年后,再谈起当年的这段经历,她颇为感慨,“其实我要感谢这段困苦且孤立无援的日子,如果没有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和风雨,我也许至今还在和顺的生活中满足于无为和平庸。”
李小洛是家里的独生女,几代单传,父母掌上的明珠。用她的话说,就是一直生长在家的大树下。10岁以前,母亲带着她在一个乡村小学上学,父亲在外地工作,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父亲是个商人,青年时代曾对祖国传统医学发生过浓厚的兴趣,也喜爱音乐,家里有很多医学方面的书,以及二胡,箫笛等乐器。没事的时候李小洛经常爬上家里的小阁楼去翻看爸爸的那些旧书,虽然里面很多字都不认识,但那些神秘中草药书上画着的植物标本却勾起了她及大的兴趣,它们是她练习绘画最早临摹的对象,父亲悠扬的箫笛也给她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斑斓的梦幻。
“2002年早春的一个深夜,62岁的父亲突然去世,在那个早春里,一个最寒冷的日子,他越过生命的黑白界线,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走完他人生最后的里程。护送父亲的灵车从崎岖蜿蜒的山道上一路驶过,去他下葬的墓地,我成了最后一个人。”
这个意外的打击对李小洛非常巨大,她像一个突然失去保护一下子暴露在风雨里的孤鸟,茫然无措。接下来的半年里,她常常失眠,性格变得愈来愈孤独和敏感。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对生命,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让李小洛慢慢走出这场巨大的伤痛和阴影,开始把精力集中到闲置多年的诗歌上来。不但如此,还因此而构成了她这一时期的诗歌品质。
“很多人看我的诗歌,都觉得女性的意识已经减到了最低,我想这正是和我对于父亲的这种感情有关。我写诗的时候心里始终有一个正在说话的男人。”
2003年秋,李小洛在安康一套租来的不足60 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写作。
2004年4月,她的组诗《孤独书》24首在《花城》独家推出,引起国内诗坛和诗歌评论界的广为关注。那个时候,她自己的环境也有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和改变,离开原来工作的医院,到安康日报社任编辑,这期间,她的诗歌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在《花城》《天涯》《山花》《诗刊》《星星》《飞天》《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特区文学》《绿风》等中文核心期刊和民刊涌现。一些诗歌奖项也开始与她靠拢,命运女神向她垂下青睐的眼神。
2004年,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李小洛凭她的《孤独书》获得提名,成为“2004年度诗人”5位候选者中唯一的女性。
2006年4月,李小洛获得第四届全国华文青年诗人奖。并经过严格遴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三位驻校诗人。这是收获的一年。6月,李小洛当选诗刊社评选的中国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是十佳女诗人中最年轻的一位。这项评选活动是对近十年来中国女性诗歌创作的一次总结和展览,也是对具有代表性女诗人的一次集体展示。9月入驻首都师范大学,10月,又参加了第22届青春诗会。几年中,对于李小洛来说,可谓是光环和荣耀铺天盖地而来,一位安康女性参与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道路,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女人诗意的人生和她为了诗意而不懈的努力。
2007年7月,她进入鲁迅文学院参加第七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由南向北,再由西到东。踏进朝阳八里庄南里27号一座梧桐高大,修竹林立,紫薇盛开,芳草萋萋,曲径通幽的深深庭院。在那座文学的圣堂里,或于宽敞明亮的教室悉心聆听,或在迷离温暖阳光充足的午后安享阅读,或闭门独处潜心写作,或于书市文案品味诗画人生,或去公园的长亭短榭悠然漫步,都是幸福而惬意的事。”
2008年,李小洛带着诗歌的温暖和教化回到安康。2010年,她在所在单位安康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策划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面向全国设立汉江·安康诗歌奖。该奖项填补了陕西乃至全国该项诗歌奖的一个空白。随着“诗意安康”系列大型诗歌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小城安康对文化的重视和对诗歌的敬重与热诚,为安康通往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更多的人认识了安康,了解了安康,并爱上了这座诗意之城。
“一座城市无论多么繁华,如果读不到作家的作品,听不到诗人的吟唱,将会了无生气。一个好的作家、一篇好的作品,会赋予城市新的灵魂。城市塑造了作家,而作家又提炼了城市,所以有人说作家是城市最好的名片。诗意安康的打造,其宗旨正是要生活在城市的作家们利用文学的力量,来参与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利用作家独特的文化创作力,融入当地文化建设产业格局,用文学来履行城市文化名片的职责和义务。”这是一份诗人对家乡的深爱,也是一个有良知的诗人的责任和担当。
2010年,李小洛签约陕西文学院。成为本省首批诗歌签约作家。2011年当选《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 获郭沫若诗歌奖。2012年,获柳青文学奖。当选安康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2013年,当选陕西省作协理事。2014年,当选“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2015年,当选陕西“四个一批人才”——
在这张并不繁复的时间简表上,诗人李小洛潜心绘制出了她诗意前行的曲线和轨迹。背负着行走之重,安享着行走的快乐。正如她自己所言:“行走于我,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资格。”
记者 吴昌勇
致敬安康文化名人
新闻推荐
销售电话:18091559903最天然的生长环境和最古老的农耕方式,造就了旬阳石门大米的与众不同。旬阳县城最南端石门镇王家坪村二组的400亩秧田所生产的大米,因为色亮、味香、营养丰富等特点,早在清朝年间...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