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永远的怀念 ●张小民

来源:延安日报 2015-08-01 08:29   https://www.yybnet.net/

不知不觉我们敬爱的父亲张史杰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十年的时间可以使人淡忘很多事情,可父亲的音容笑貌在我们心中依然历历在目。

1965年深秋的一天,三十四岁的父亲从延安地委秘书长的职位,调任延川县委书记。走时,他用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全家八口人及全部家当从延安拉到百里外的延川县城。进入延川,我们家被安排在所谓的县委家属院一孔石窑里,全家人挤在一条大通炕上。县城街道狭窄脏乱,居民全靠煤油灯照明,干部供应粮还要自己拉回去用石磨加工……

父亲看后心情十分沉重。之后那段日子,他骑着自行车,背着干粮,起早贪黑,深入百姓家中了解民情,仅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县所有村庄,制定了新的发展计划并加以实施。不久,延川县城居民扔掉了煤油灯,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加工粮食用上了电磨,街上有了国营食堂,县城街道干净整洁,百姓个个拍手叫好。

然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转眼间,父亲从一个受人爱戴的县委书记变成了反党、反革命、反社会主义的“三反分子”,整天挨批评、戴高帽、写检讨、游大街,直至病倒在床。可他毫无怨言,反而说:“要相信党,正确对待群众运动。相信毛主席会说话的。”事情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想起来,那种精神正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吧。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

幕》中的县委书记,就是以我父亲为原型创作的。

革命委员会成立那年,父亲被调任延安县担任主要领导。在新岗位上,他没有因文革受迫害而削弱革命斗志,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打坝填沟、延河改道、科学种田……为了贯彻周总理回延安时提出的“三年农业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指示,父亲把自己生命中最旺盛的十二年献给了延安的父老乡亲。这段经历在我们为父亲编写的《永远的怀念》一书中有很多叙述,那是父亲“生命的精彩乐章”。

1974年,我高中毕业,当时很多干部以种种理由和手段逃避子弟下乡。可担任延安县委书记的父亲却顺应形势,毫不犹豫地把我送往农村插队。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为我做了一个大木箱子,里边放了几件干净的衣服和一套马列选集,并嘱咐我:“安心农村,好好锻炼。”我在农村一呆三年,父亲经常下乡检查工作,但从未看过我。每当随行人员善意提醒时,他总是说:“我知道农村苦,但我作为县委书记,不能因公谋私。”

“四人帮”被打倒后,国家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农兵有最后一次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我完全有机会去,但父亲却说:“上学是好事,你到农村时间不够三年,去了别人会有意见,我要以身作则。”就这样,我与北大失之交臂,错过了一次命运转折的大好时机。当时我想不通:“自己在农村表现好,村支

书也极力推荐。况且,别人插队不满三年都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

后来,在父亲的教诲下,我凭自己的努力,也曾做了一届县长,有了带领全县几十万人“战天斗地”的经历,并成为今生最欣慰的回忆与纪实。如今,我理解并深深地感谢父亲,是他的严格要求让我从小就树立了自强自立的思想观念。作为父亲,他能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父亲一生经历过战争的硝烟、文革的磨炼,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屡次遭难,但他从无怨言,唯有一次处分使他特别伤心。那是1981年,因为几年前的延安水灾,父亲受到处分。五十岁的他,从地委常委、市委书记的位子上下来,去省文物局做一般干部。在那里,他刻苦钻研中国历史,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写出了二十几万字的《陕北春秋》和三十多万字的自传《在黄土地上奋斗》,这使他的人生价值又一次在逆境中绽放光彩。

1984年,省委任命父亲为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党组成员。次年,又被任命为铜川市常务副市长。五十五岁的父亲在职期间带领干部职工挖鱼塘、栽果树、整顿小煤窑、治理大气污染……这种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至今在铜川仍被干部群众传颂。1988年,父亲当选为铜川市政协主席。在政协工作期间,他注重参政议政,关心文物保护,倡导利用开发,带领工作人员搜寻各种资料,编辑出版了《铜川

揽胜》《古人咏铜川》《铜川吟》等书籍,有力地宣传了铜川文化。

父亲为党的事业奋斗了近48年,做过通讯干事、延安报编辑、总编和社长,当过地委秘书长、县委书记、地委常委、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政协主席,还曾当选为中共十大代表、全国五届人大代表。但是1994年退休后的他还觉得壮志未酬,经常对我们说:“我年龄虽大,但还想为社会做很多事。”

晚年的父亲体弱多病,可仍坚持学习。在西五路干休所,他经常在那间不足十平方米,被自己誉名为“集阳室”的书房兼卧室里读书写作。那时候的他总是沉默寡言,经常极目远望或静坐书房,看起来真像一束沉甸甸的谷子,虽然腰弯了,但很饱满。然而,只要有朋友或同事来访,他总是滔滔不绝回忆往昔岁月。是啊!父亲是活在毛泽东时代的人,记忆中填满了与延安人民一起“战天斗地”的火红岁月。

2005年,父亲健康情况急转直下,几次住院不见好转。有一天,他无意中感叹“唉!我这辈子,走南闯北,就是没去过上海!”我听后马上订机票带父亲去上海,用轮椅推着他看黄浦江、转外滩,还专程去了杭州。快要结束行程时,父亲突然对我说:“咋不去一大会址?”我顿觉恍然大悟——父亲身为共产党人,哪有不希望朝圣的道理?我觉得父亲是想用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完成自己的夙愿。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执着。当我们用轮椅

推着父亲来到一大会址的经典场景——毛主席与其他党的创建者的一组情景雕像前时,父亲欣慰地笑了,并连声说:“好,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我尚未出生,我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离世之际,能到达她诞生的地方,这也算是落叶归根吧!”

小时候,听父亲讲,1944年,上小学的他因成绩优秀,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批准为模范学生,光荣地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现场聆听毛主席讲话,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当年,毛主席摸着父亲的头,亲切地说:“长大了要多为老百姓办好事!”父亲把领袖的教导牢记于心,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也是后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相信党、相信组织的原因。

2005年8月18日晨8时,父亲走了,脸上未留下一丝痛苦的表情。之后的几天,闷热的夏季,突然阴雨连连,气温不断下降,我的心也随之冷到了极点。父亲的追悼会在西安三兆殡仪馆举行,来参加追悼会的人挤满了大厅,其中有省级领导、北京知青、故乡同事好友等。看着这么多人为父亲送行,我满心自豪,感觉父亲一生活到这个份上,也知足了!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和事,但大多会逐渐淡忘。可我永远不会忘却父亲,因为他是一个信念坚定、勤奋正直、百折不挠的人,一个给我们留下许多精神财富的人,一个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人。

新闻推荐

“尽自己力量,为大家多办些事” ——记市人大代表李慧

●李慧在自己开办的酒店前一个小山沟的懵懂少年怀揣梦想出去闯荡,从经营小招待所到掌管大酒店再到发展养殖。不甘平庸,勇于拼搏的他,从一个打工仔一步步成为产业带头人。他就是延长县人大代表、延安...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永远的怀念 ●张小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