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爱琳路绳飞本报记者张春鸽
无论是周末还是平日,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传承人赵爱芳家总是很“热闹”——一朵朵鲜艳怒放的“花朵”、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小鸟”,还有十二生肖、花鸟鱼虫等等都“聚集”在这里。它们栩栩如生,动中有静。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些“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不是养的,而是用面花做出来的。
赵爱芳的面花梦最早缘自母亲的启蒙。她的母亲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妇女,操持着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并用她灵巧的双手点缀着平淡的农家生活。年节的祭祀贡品、清明时的上坟罐罐、七月七的乞巧饼;还有左邻右舍的婚丧嫁娶,他的母亲就成了每家特请必去的大忙人。母亲的精雕细琢留给赵爱芳永恒的记忆,耳濡目染也遗传给她同样的兴趣和爱好。
1964年,赵爱芳到黄陵县刺绣厂工作并担任了厂长,优秀的刺绣作品同样需要细腻的心智和活泛的灵气,这使她多年的爱好有了更好的施展空间,也为
面花制作积淀了深厚的功底。随着黄陵谒陵祭祖规格的不断提升,作为祭祀用品的黄陵面花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赵爱芳对面花的认识也不断深化,“面花是黄陵深厚文化底蕴的再现,它将悠久的风土人情、民俗民愿五彩缤纷地呈献给后代子孙,是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一认识,赵爱芳参与面花制作的积极性格外高涨,在县妇联、老促会和文化局的帮助下,赵爱芳参加了面花培训班,并赴西安参加农高会、全省首届手工艺品培训班及首届旅游展览会,使她的技艺不断提高,并且在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同时,富有黄陵的独特韵味。
一把剪刀,一根擀面杖,一个梳子,一些汤匙、盒盖、小刀等是她的制作工具,经过拍、拉、盘、捏、剪、切、扎等工序,几分钟后,便制作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惹人欢喜的万物生灵。走进赵爱芳的创作室,满眼全是面花作品:各种各样的花朵、栩栩如生的小鸟、十二生肖、人物等等,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
和精彩画面,都被她用面花记录了下来。看到赵爱芳的面花,不禁为她的心灵手巧而赞叹。
近年来,赵爱芳不断探索、思考、研究、琢磨出百余个面花种类,其中有《轩辕黄帝像》、《黄帝手植柏》、《黄陵神秘的地貌图》等30多种精品。每制作一个新的作品,她都要斟酌好多时日,整体布局、文化氛围、色彩搭配、特点寓意、力求完美,同时坚持不出重样展品。
人们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赵爱芳始终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精心地研究制作,他制作的面花作品在省文化厅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项目(黄陵面花)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从事黄陵面花制作以来,赵爱芳受益匪浅,悟出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度辉煌,她精益求精、义无反顾,正如一首诗所言:面花人生龙乡情,紧锣密鼓非保行。龙腾虎跃紫气生,群芳争艳独我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孙世忠2014年,全市金融系统围绕中心、调整思路、主动作为,银行信贷投放、重点项目融资等各项金融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延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强保障。从金融数据分析看,20...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