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变了,实实在在;形象变了,无可争辩。这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延安教育教学质量,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每一个孩子,让更多百姓满意,让百姓更多满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走在延安的校园里,看到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孩子,听到的是琅琅书声和欢声笑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发、和谐发展。延安教育工作成效斐然,曾经流失到市外的生源也出现了春暖燕归的可喜景象。家住宝塔区文化沟社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女儿读初中的时候曾经一度送到西安的中学就读,孩子心理压力大,出现了生活、学习不适应的情况,成绩下滑严重后又转回延安就读。他说:“孩子送得太远也不利于管教。延安这几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孩子留在当地上学更好。”
新常态带来新机遇,新征程应有新作为。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延安教育沐浴着缕缕阳光,奇葩绽放,芬芳迷人。迎着时代奋进的曙光,延安教育人正迈着铿锵步伐,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市,共同谱写延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华美乐章,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教育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原地踏步,只会落后。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关键在于推进均衡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公平,以内涵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公平。”市教育局副局长郝景云介绍说,近年来,榆林市教育部门正是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
“教育视导”,是延安教育的一个成功经验。市上每年设立200万元的教育视导经费,委托省教育督导学会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为主的视导人员,通过检查、指导、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把脉诊断,重点在学校管理、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学生发展、办学特色及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指导,把学校的特色与不足以及建设性的意见反馈给学校,为延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病良方,以解决问题推动学校发展和质量提升。2013年
视导延安城区中小学、幼儿园130所,2014年视导中学19所,学校在视导中获得了更多发展提升的养分,找到了新的发展点。如今,教育视导已在全市推开,并将不断改进完善、坚持实施下去。
建立共享互利机制,开展合作办学,也是延安教育的又一亮点。按照《延安市普通中学合作办学办法》,延安中学、市实验中学、市第一中学等5所高中,对外与江苏无锡市5所高中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以借梯登高;对内分别与县区高中学校签订协议,确立“一对多”合作关系,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师成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
“抓课堂”,更是延安教育的“硬招”。在延安教育人看来,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阵地,过硬的质量,出自课堂的高效。2014年9月起,全市所有高中学校全面学习推广延安中学、宜川中学办学经验,分批、分步组织教师到两校学习观摩,学习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教育理念,借鉴自主管理育人模式
和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动榆林市中小学教学改革工作。各学校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改革课堂教学,曾经“沉闷”的课堂被逐步唤醒,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习惯日渐形成,素质能力极大提升,高效课堂效益逐步显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活了,教师幸福了,学生快乐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市教育局副局长、延安中学校长兰爱平说。
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主题,2013年,市教育局制定了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十条措施,坚持每年对中小学校长履职情况及办学绩效进行考核。进一步完善了中学教育质量考评办法,分别从县区教育局和高中学校两个层面考核中学教学质量情况和较上年提升情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全市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2014年高考延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考生总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本科各批次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较上年都有较大提升,高分段学生大幅增加,600分以上考生增加了86%,延安中学应届毕业生苏悦同学以684分的好成绩一举摘得了陕西省文科状元桂冠。
新闻推荐
通讯员许敏本报记者董新银2月14日是一个浪漫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西安铁路公安局西延公安处延安站派出所的一对铁路警察夫妻以独特的方式度过了2015年的一个别样的“情人节”。贺浪是西安铁路公安局...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