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产业富民的“安塞力量”

来源:延安日报 2014-12-16 21:20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第一版)这是该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营销品牌化,鼓起农民“钱袋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塞县按照“大棚上山、畜沼配套、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新型五代日光温室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引进了7大类、96个名优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了自动卷帘、滑轮放风、刷土步条、防虫网等10余项新技术,引进了物联网精准农业监测系统和太阳能玻璃温室,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

棚栽业的兴盛以至形成一项富民产业,是安塞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机,也是安塞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

为了做大做强棚栽业,安塞县先后制定出台了《鼓励扶持发展棚栽业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新建一座五型大棚的,除省市补助以外,县上分别给予10000-12000元补助;对集中连片20棚以上的,县上给予解决水电配套设施;对资金短缺的农户,县上每棚给予5万元贴息贷款扶持;成立了县蔬菜营销服务中心,不断培育和提升广大菜农的品牌意识。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安塞棚栽业由起步初的21棚,发展到目前的5.05万棚,已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高桥、沿河湾等6个蔬菜专业乡镇和75个蔬菜生产专业村,打造出了安塞茄子、侯沟门黄瓜、宋庄小瓜等果蔬品牌。截至2013年底,全县蔬菜总产量22.3万吨,产值5.75亿元,棚均收入稳定在1.5万元以上。棚栽业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有9500户农民依靠棚栽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苹果业就是“摇钱树”

真武洞镇陈家洼村是闻名遐迩的苹果专业村。在果农郭成宏眼里,自家8亩纵横成林的苹果树,俨然就是

一棵棵“摇钱树”,每年10万多元的苹果收入让他总合不拢嘴。陈家洼村有苹果面积1600多亩,人均苹果面积2亩,去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10000元。

安塞是苹果最佳适生区。作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延安市“苹果北扩”的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行大户承包、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整村推进的模式,先后出台了《“三级联创、五长办点”苹果幼园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苹果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县财政每年列支果业补助资金1000万元以上,从2007年起全县每年新增山地果园5万亩,推动了苹果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迅速嬗变。

在“为人民服务”发祥地的高桥镇楼坪魏塔村,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山峁阳洼横竖全是整饬有序的苹果树。“魏塔村是我镇万亩果带的一个延伸点,今年村上又新建了180亩幼园,全村已发展苹果产业1600亩,人均苹果面积达到了6亩。”镇党委书记张思臻一边指导村民清园一边介绍说。魏塔村是他和果业局长刘浩“五长办点”的联系点,每人包抓300亩。

安塞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初期,大多数果农对苹果园艺管理知之甚少,由于果园密度太大,产出的苹果开色不佳、大小不匀,只好两三角一斤论堆卖。为了扭转粗放的管理方式,2002年起,该县开展了一场以“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园艺革命”。果园密度经过间伐,由过去每亩56株,减到33株,每树十多股大枝,减成五六股,树枝舒展了,园子透光了,通风了,果农发现,新果园结的果子一个能卖过去七八个的价钱,优果率逐年上升到80%以上,安塞山地苹果也渐渐进入“种的好、卖的贵”的佳境。2011年,

“安塞山地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截至目前,全县苹果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是“十五”末的3.5倍;远销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城市,出口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有27678户农民依靠苹果产业过上了小康生活。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达10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可达3051元。

县政府副县长刘鹏程说,安塞果农年收入高达30万元的不乏其人,户均收入10万元的数不胜数;到2017年,全县挂果面积将达19.76万亩,产量19万吨,实现产值超过8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可达6600元以上。

草畜业俨然“聚宝盆”

“安塞地椒羊肉”以鲜而不膻、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品质闻名陕西乃至全国。“铁锅炖羊肉”、“荞面饸饹羊腥汤”是豪放的安塞人接待贵客的美味佳肴。10月9日,“安塞地椒羊肉”直销店在西安高新区挂牌营业,标志着该县在农副产品营销品牌化方面迈出的铿锵脚步。

古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之地的腰鼓之乡,广大群众喜尚割草养羊且沿袭至今。养羊业是安塞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该县坚持将舍饲养羊与退耕还林、治沟造地、陕北文化相结合,按照“全封禁、草先行、改良种、强防疫、抓大户、精喂养、树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了《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县财政每年斥资1000万元奖补各类养殖户,培育出了一大批舍饲养羊、养牛、养鸡、养鱼示范村和专业户,走出了一条示范引领、基地带动、机械配套的新路子,推动了草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各类养殖户5708户,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01个,其中千只以上养羊场55个,年存栏羊

子16万只,年出栏羊子6.48万只,养羊户人均羊子纯收入达4800元。

位于坪桥镇屈家畔村的腾飞牧业有限公司是全县最大的一个养羊场,自动化饲养程度让人耳目一新。“这个羊场是去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的,现在共舍养2000多只羊,既有我们自己的,也有村民送来育肥的,年出栏羊子3000多只。现如今,羊场纯收入达50多万元!”羊老板王志军信心满满地说。

和王志军一样,邻村的马家塬村民康生武,去年将村里的300亩新造沟道地、80亩荒弃农田流转承包,全部种上了牧草,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千只规模的标准化大型养羊场,今年已出栏羊子700只,纯收入20多万元。

随着养羊规模的不断扩张,林牧矛盾也日益凸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2年,安塞县启动了王家湾屈家畔流域治沟造地科学养羊综合试验示范区项目,区内沟壑纵横,水源充足,饲草丰富,交通方便,发展养羊业得天独厚,区域规划总面积22平方公里,涵盖中心羊场1个,饲养点15个。到2015年,将辐射带动区域羊子饲养量达10万只,年出栏4万只,力争将王家湾打造成一个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养羊示范基地。

项目实施至今,仅王家湾村羊子饲养量已达到3万只,较前增长了50%,出栏率增长了60%,全村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4800元。这一开创性举措,有力地破解了养羊业规模不大、品质不优、农民持续增收难等诸多问题,为陕北养羊业真正找到了一条新路。

如今,“安塞大棚菜”,“安塞山地苹果”,“王家湾地椒羊肉”以及安塞小米、绿豆等特色名优小杂粮,正成为继“安塞腰鼓”之后一张张馨香而响亮的“名片”,已汇聚出一座座“绿色农民银行”,推动着安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A⑧

新闻推荐

插图杨红亚林权证一张林权证死树变活钱记者王维

插图杨红亚林权证一张林权证死树变“活钱”本报讯(记者王维彬吴丽霞南江远)有了从富县信合贷出的350万元专款,富红果业合作社经理孔祥鹏的信心更足了。12月5日,他与陕西德隆公司签订了100万元农资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产业富民的“安塞力量”)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