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从哈佛的视角看陕北剪纸 ——郭志东《母亲的艺术》序

来源:延安日报 2014-12-23 22:35   https://www.yybnet.net/

我的童年跟着大妈大伯在离延安二十里地的李家渠生活。当时我做医生的母亲和一批“臭老九”被下放到延川县人民医院改造。大妈大伯的一院窑洞在半山腰,二伯的一院窑洞在山腰下,从大伯家的硷畔上就望得见。大妈大伯和二伯是我生命记忆里最早爱上的人。

因为上小学的缘故,父亲接我回到西安。父亲单位地处西郊,有一座五层高的大楼,是当时附近最高的建筑。每天下学回家我就直接跑到大楼顶层,极目远眺,希望能看到陕北的窑洞和亲人。明知看不到,但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无一例外仍是爬到顶层,想象着看到大妈在院子里喂鸡、看见腰扎橘色宽带的大伯,和头扎白色毛巾放羊归来的二伯。想象中仿佛真的听到公鸡打鸣,看到窑洞窗纸由暗到明。那是我人生记忆里的第一次“生离”。

2010年岁末,我从美国回到西安探亲。其时,西安到延安的火车通了,全程只需四个小时。接待我的志东,在安塞县委宣传部工作,是我二伯的外孙子。我从前回家探亲的时候读过志东写的《鼓乡安塞》、《安塞腰鼓》等几本书,从他的文字中能感觉到他对故土的热爱,和对自己那方土地上民俗文化的激情。我也看到过他有关黄土地和腰鼓的全景照片,感觉他在视觉艺术上也有相当天赋。果然,在安塞的三天,志东满怀激情地给我介绍老一代剪纸艺人的生平,同时带我采访了年轻艺人陈海莉、中年艺人侯雪昭,还去拜望了已经拿不起剪刀的剪纸艺术大师白凤莲和高金爱老人。只有高金爱老人仍住在窑洞里,在窑洞的炕上与老人拉话的感觉对于

我这个久别的游子来说是回到家的温暖。几天里,我们趁天没亮或日落时分,几次爬上县城两边最高的山顶,拍摄日出和日落时分的县城,以及延绵不绝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地上风中摇曳的野草。临走的时候,志东还让我带走了他收藏的一套安塞剪纸绘画线描册,陈山桥先生编著的两本民间剪纸技法,还有乔小光先生所著的剪纸研究与创作。

2012年5月,我再次回家探亲,又正好碰上安塞县民间剪纸、农民画传承人培训班,有幸见识了100多名民间艺人聚在一起创作学习的过程,参观了李秀芳老人的民间艺术馆、王西安家庭剪纸工作坊,以及年轻一代合作社性质的红窗花工作室(由陈海莉、陈莲莲、杜焕、郭搬转组成),也见识了中年艺人余泽玲的传承团队。并且在这一时间阅读了志东的《民间安塞》文化丛书的两本书稿,一本是《守望剪刀》,另一本就是这本《母亲的艺术》。

在《母亲的艺术》一书中,志东介绍了安塞21位老一代和中年一代有特色的剪纸艺人。年轻一代的剪纸艺人只写了已经走出自己独特道路的樊晓梅和马国玉。通过阅读志东的手稿以及与他直接的交流,我有这样的体会,即从老年一代到中年、青年一代,剪纸的载体、主题、出发点和终级目的都在发生突变。

老一代人手中的剪刀仿佛古代书法家手中的笔墨,首先是以实用为出发点,天天需要用,在不断地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因为人生的历练和对生活的体察、对生命的感悟,女人手中的剪刀仿佛书法家手中的毛笔,在挥动中变成超越现实的精神之自然流

动。有如古人所言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老艺人其实是经过了疾风岁寒的摧残磨练而未折未凋,超越生命之精华——所以她们的作品中体现了“璞”和“真,即生命的原始冲动和精神超越并存一体的境界,她们的作品是心、身、意高度结合的产物。然而在她们的年代,虽然剪纸帮助她们精神超越,却基本不能帮助她们改变贫困的现实。

中年一代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剪纸艺人比如王西安、侯雪昭、李福爱、余泽玲、孙佃珍等,她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对传统有相当的继承,同时受过一些教育,并且赶上了社会变革的好时候,在政府和文化工作者推动的文化市场运作过程中,她们通过剪纸手艺直接改变着自己的地位和孩子们的前程。她们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已经与前辈发生了变化。她们作品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最主要的载体是传统书的形式,将剪纸夹在其中,也有将剪纸作为画一样镶在框中。然而她们剪纸的主题主要还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她们的生活经历仍然是一致的。她们也在尝试社会变迁中新的主题,比如与国家时事有关的题材,或历史政治人物的题材。老一代剪纸艺人作品的主题受当时农耕生活影响,体现着几千年阴阳生万物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积淀。但因为过去20年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传统的载体诸如窗花、喜花、枕花、炕围花等迅速消失。像志东在此书后记里所感慨的,他在前年春节花了十天时间意图去捕捉童年记忆里窑洞上的窗花,竟然没有找到。他的失落也是我的失落,在终于能够回到这么多年思念的故土的时候,却发现窑洞不再温暖,一孔一孔

在寂寞的阳光里坍塌。志东以及许多关心民间艺术的人士的担心在于:如果失去了传统的载体、传统思想的积淀,同时失去了生命的原始冲动,剪纸还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吗?在年轻的一代和将来,如何能够摆脱承传中流于模仿、创新中受制于市场?

我在这里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虽然载体变了,出发点仍然是要实用。在参观王西安家庭工作坊的时候,她的大专毕业的小女儿告诉我说,“如果剪纸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这一代人还像老一辈人那样既要受穷还要剪纸,那几乎是不可能。”她目前在帮助母亲运营家庭作坊,并且通过收购的方式鼓励小姐妹们剪纸。她们能否成功地以剪纸为生,我们还将拭目以待。然而青年女子陈海莉和她的三个姐妹们意识到自己个人的火候资历尚不敌优秀的中年艺人,于是联手经营一个合作社。陈海莉是一位勤奋而灵动的女子,她已经通过剪纸实现了经济独立。她懂得继承的重要,大量临习过中老年艺人的作品,同时在寻找自己的特点。余泽玲的团队不仅限于家庭成员,是师徒形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剪纸更为广泛地传承,也体现了余泽玲的远见和魄力,希望她的工作坊能够因为她的个人技艺,既带出一辈新人又能立足于市场。此外,我同意陈山桥老师的建议,在小学初中开剪纸手工课,激活过年贴窗花美化生活环境的民俗。

二、关于剪纸的载体。既然目前传统载体在消失,作为个人逆转不了这个现实,不妨放开来,不用只限于剪纸夹书的形式。窗花美的原因是借着红色在白色窗纸上通过光的投射而产生,如今窑洞虽然废弃了,但

光通过剪纸所产生的色影美不会消失,只是需要找到新的载体。同样思路可以探索剪纸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剪纸为出发点,媒体可以放开,比如书艺、三维空间装置。这可能要做不同纸质的尝试,有可能对传统造纸的艺术也是一个推进。

三、在主题上,就我个人对艺术和哲学的粗浅认识,我想最传统的可以是最现代的,最乡土的可以是最普世的。世界艺术中心由巴黎转变到了纽约是美国历史真正强大的象征。在这个资本对自然豪取掠夺生态失衡的世界,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对文明进步的质疑,对“无为”的肯定,以及对“天人合一”的强调应该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贡献,希望我们在走西方道路的时候坚持道家审美中的返“朴”归“真”。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志东《母亲的艺术》这本书的意义,通过整理收集老一代人的作品和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创作经验,为后来的人提供了一个借鉴传统的窗口。至于后来者,我们还是要让她们放开个性,因为艺术必须是心、身、意高度结合的产物,我相信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见识的扩展,只要对自己的传统不妄自菲薄,剪纸艺术会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

我从西安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之后又到美国攻读社会学、统计学,再之后一直在哈佛大学做医疗健康政策评估和研究。以为自己渐行渐远,没想到生活是一个圈。在美国的二十年,我自己也走上了一条艺术探索之路,一直纳闷为什么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仍然不够,仿佛身体里有自己控制不了的生命冲动,一定需要找到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真”,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寻找“真”的涵义。在读了志东写的安塞剪纸艺人之后,我明白了,虽然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生命里埋藏着黄土地孕育的激情,我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享着某种DNA——生命密码。所以当志东问我能不能为这本书写一个序言,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我愿意做自己本土文化艺术的一个传承者。

李忠和

新闻推荐

移动的“办公室”本报记者高瑞

“小石,我给你QQ上发了一些稿件和图片,你处理一下,没问题的话直接上传到网上。”2015年1月9日中午,刘先生坐在去西安的动车上,将收到的邮件在手机上进行了简单修改,然后发给了单位的业务人员。据了解,刘...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哈佛的视角看陕北剪纸 ——郭志东《母亲的艺术》序)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