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向人民满意的教育阔步迈进——榆林市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纪实

来源:延安日报 2014-08-04 22:4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强国峰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义忠在延安枣园小学察看师生餐厅环境

副市长赵璟在延安市第一中学检查指导

盛夏七月,在圣地延安涌动着一股比炎热天气还热烈的情绪,那是一种心的激动与喜悦,是一种由衷的自豪与兴奋,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一个喜讯在全市人民当中相互传递着:2014年高考延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延安中学应届毕业生苏悦同学以684分的好成绩摘得了陕西省文科状元桂冠,与其同班的冯舒琦同学以667分居全省文科第22位次,数学高考成绩竟然获得了满分150分。

捷报传来,一声惊呼,一阵欢声,一声引来千万声,声声不息,声声振奋。人们在街头巷尾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共同分享着这份喜悦。每个人都不仅乐意别人对自己说起这一消息,更愿意亲自充当消息的传播者。一时间,延安教育再次受到社会瞩目,并在省内外声誉鹊起。

又一次成功的飞跃,又一次梦想的升华。这一年,延安市高考一本上线2984人,较去年增加113人,其中总分600分以上342人,比去年增加158人;二本上线6347人,比去年增加165人;三本上线12949人,比去年增加295人。在考生总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本科各批次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较上年都有提升。

这是一组令人震撼的成绩!

这是延安基础教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标志!

这是延安教育向全市人民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这成绩的背后,既有决策者的智慧与胆魄,创业者的奉献与挚爱,为人师者的心血与汗水,更承载着220万延安儿女的光荣与梦想!

满园芬芳桃李,就在这里成长。

优先发展壮基业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

翻阅市委、市政府近两年来颁发的《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延安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教育的文件,给人的一个突出印

象是:教育在延安的地位出奇得高!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始终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坚持把教育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四个优先”,即在制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在安排地方财政预算时,保证教育事业经费优先增长;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时,优先考虑学校布局,保证学校建设用地;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职工待遇时,优先考虑教师,重视支持农村教师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改善。“今天的教育既是明天的经济,也是抢占明天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前提和基础,是延安未来的希望所在。”这是市上决策者们的一致共识。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姚引良对教育一直倾心关注、极力支持,经常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教育发展方案,多次深入到教育一线调研指导,科学谋划延安教育发展的规划。“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兴办各级各类学校,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延安科学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意识,自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姚引良经常讲:“不重视教育的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不精通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重视教育的地方必然导致落后。”

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对教育也是情有独钟,他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问题,安排部署教育重点工作。他在大会小会明确指出,要转变职能,将政府的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到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上来,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凡是涉及教育的事情,他都保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在他的亲自倡导和关心支持下,延安城区教育视导工作全面启动,并迅速在全市推开。通过省内外专家视导、会诊把脉和分析研判,为延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病良方。目

前,教育视导已成为延安教育的一个成功经验,并将不断改进完善、坚持实施下去。

分管教育工作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义忠和副市长赵璟更是时刻关注着教育,经常深入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现场办公,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赵璟在坚持深入教育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真知灼见。

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除了领导率先垂范,在战术上也要主动出击,广泛发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齐心协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市政府将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重大督查事项,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也建立了党委政府挂帅、部门协作配合的领导机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公共财政优先安排教育的投入机制,党政领导落实教育工作的考核问责机制。

由于全市各级领导办教育决心大、信心足、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使得“教育强市”、“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为全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教育工作,在依法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多方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全市教育支出40.9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8.28%,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9200元;2012年,全市教育支出54.5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0.65%,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12300元;2013年,全市教育支出57.0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9.39%,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到12800元。小学、初中生均拨款标准分别达到940元、1160元,超过省定标准140元、160元。此外,延安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小学“蛋奶工程”全覆盖,率先实现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三年时间将150多亿元的资金投向教育,这着实让人感到惊讶!而在延安,有一个说法耐人寻味:“我们现在对教育投入1个亿,10年后,回报就是10个亿、100个亿。我们培养的一流人才,今后不管是在美国、欧洲,还是北京、上海,相信他们会在回报国家的同时回报家乡,因为‘反哺\’是人类的天性,更是陕北人最特有的、最朴质的原始情结。”

统筹发展促均衡

城里娃、农村娃,都是自家的娃。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让每个孩子享受同样良好的教育,成为新时期延安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围绕“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目标,榆林市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制定了《延安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和《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学校建设规划》。城镇学校以新增布点,增加和扩大教学用房,调剂生源、降低班额为主;农村学校以调整校舍功能,改善寄宿条件为主,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规划2011-2015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60所,目前已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122所。规划2012—2015年全市统筹城乡重点镇建设教育项目282个,总建筑面积603259平方米,目前已在重点镇建设中小学、幼儿园40所,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中小学7所。

延安新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新区建设伊始,市上就坚持城市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步进行,教育

服务功能提前到位,规划在新区新建初、高中各1所,小学2所。新区学校坚持高标准建设、开放性办学、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引入知名教育品牌,实行合作共建办学,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新区高级中学、第一中学、第一小学已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秋季学期起招生运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延安分校正式落户延安新区,学校筹备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优化整合城区教育资源,实现城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榆林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要求。2013年4月,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面启动了城区小学幼儿园资源整合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区小学幼儿园建设发展的意见》、《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和《城区小学幼儿园新增布点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盘活资源、扩大总量”的思路,去年秋季把市第二中学改办为延安枣园小学,把原延安农业学校改建为宝塔区杜甫川小学,新增学位3105个;改建了宝塔区枣园镇中心幼儿园、裴庄幼儿园,新增幼儿学位540个。同时,严格控制学校起始年级班额,逐步化解择校和大班额问题,使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与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规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调整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6年底,城区初中学位由现在的1.9万增加到2.8万个以上,高中学位由2.1万增加到2.3万个以上,使城区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办学体制逐步规范,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进而带动全市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薄弱学校、规模较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从去年秋季学期起,市、区两级教育部门按照“大小搭配、强弱联合、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把城区18所公办小学按区域划分6大学区,组成6个校际联盟,由城区6所优质小学担任中心校,其它12所小学为成员校,中心校统一负责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等,做到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评比、同步应用“五个同步”。通过一区多校、一校多区等形式,平衡了生源,降低了班额,缩小了校际差距,缓解了“名校”入学压力。在城区小学校际联盟成功运行一年的基础上,今年秋季学期将在城区中学全面推行校际联盟,按照强弱搭配、对结帮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城区16所中学以延安中学、市实验中学、职院附中、宝塔区四中等优质学校为龙头,初中、高中各组建三个校际联盟,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城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北关小学希望校区学生家长刘虹深有体会地说:“以前,城区学校之间差异比较大,家长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小孩往一些离家较远的热门学校送,不仅孩子遭罪,家长也有苦难言。现在,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师资力量也比较均衡,我们都愿意孩子就近上学。这样,孩子高兴,家长也放心。”

千锤百炼铸名师

教师是教育发展之魂,学校发展之本。近年来,榆林市教育部门始终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作为第一要务和永久性工程来抓,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建设一支好的校长队伍,教育行政部

门既看重校长的个人品德,又注重能力实绩,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市教育局修订和完善了《延安市中小学校长履职及办学绩效考评办法》,每年对省级示范性高中和标准化高中校长履职及办学绩效进行全面综合考评。全面推行以校长聘任制、教师聘用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改革,为推动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活力。2013年8月,全市开展了第五轮的校长聘任工作,一大批校长进行了工作岗位调整或完成了新老交替,一批业务型、实干型、德才兼备的新秀脱颖而出,为校长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办学活力。

按照“引进来、抓培训、树名师、铸师魂”的思路,全市教育部门充分用足用活中省各项培训政策,发挥利用市外培训平台,挖掘整合市内培训资源,按照中、省、市、县、校层次,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教师培养培训。近3年来,通过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组织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和校本研修,开展“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以及高级研修培训、锲入式挂职培训等,累计培训中小学校长4500人次、教师3.2万人次。开展“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经过锤炼,快速成长。狠抓“名师工程”,名优教师以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赛教课等形式,传授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教学能手255名、省级教学能手165名、优秀省级教学能手13名、学科带头人13名,建立名师工作室7个,初步构建并形成了中小学骨干教师体系,带动了师资水平的不断提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榆林市教育部门提出“以人格激励人格,以素质提升素质”的教师培养理念,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爱校”“爱生”“爱岗”“敬业”主题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育熏陶铸就师魂,激励广大教师以高尚的人格感悟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了《延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条禁令》,组织开展师德演讲、师德承诺和师德标兵评选表彰等活动,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晋级和评优和岗位聘用的硬性指标,促使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教师形象。

在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上,榆林市教育部门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为想干事业的人提供机会,为能干事业的人搭建舞台,为干好事业的人给予待遇;鼓励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崇高的事业去做大做强,高举质量立校大旗,有压力但不能压抑;开导教师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内省;少一些训导,多一些行动;引导教师不断的发展、完善自己,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发展的好一点,树立健康向上的教师“苦乐观”,做一个快乐而幸福的教师。许多教师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展、快乐成长。

内涵发展提质量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榆林市教育工作的重心由重规模、重建设、重普及向重质量、重管理、重特色转变。全市教育部门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形成了强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局面。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扎扎

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来,榆林市教育部门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坚持立德树人,广泛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提高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用科学发展、内涵特色的理念引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办学特色个性,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花园、乐园、学园。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通过运动会、体操比赛、大课间操等活动形式,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加强科技和艺术教育,以县为单位举办科技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抓课堂”,更是延安教育的“硬招”。在延安教育人看来,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阵地,过硬的质量,出自课堂的高效。全市所有学校都把教学行动统一到建设和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上,进行大胆探索,研究处理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创新课堂理念,拓展课堂领域,重组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模式,转变课堂评价,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策略、手段、技术、模式等一系列的优选与创新,基本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和学生发展有效策略。延安中学的“导学式”课堂教学、职院附中的“成功导学案教学”、市实验中学的“生本导学课堂教学”、市一中的“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子长中学的“643高效课堂”等都在实践中日趋完善。这些课堂新模式的探索,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围绕学校教学管理,市教育局制定了《延安市学校管理常规基本要求》、《延安市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和《延安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延安中学、市实验中学、市第一中学、宝塔区第四中学等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延长县中学的“四线四层”学校管理、黄龙县中学的常规教学精细化管理,甘泉县高级中学的分类推进教学管理,富县高级中学的小班化分层教学管理、低重心德育管理,都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条件变了,实实在在;形象变了,无可争辩。这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延安教育教学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榆林市教育工作成效斐然,曾经流失到市外的生源也出现了春暖燕归的可喜景象。家住宝塔区文化沟社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女儿读初中的时候曾经一度送到西安的中学就读,成绩下滑严重后又转回本市。他说:“孩子送得太远也不利于管教。榆林市这几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孩子留在本市上学更好。”

教育发展无止境,乘风扬帆正当时。置身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延安教育沐浴着缕缕阳光,奇葩绽放,芬芳迷人。迎着时代奋进的曙光,延安教育人正迈着铿锵步伐,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市,共同谱写延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华美乐章,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社址:延安市南大街27号邮政编码:716000总编办电话:8216298传真:8216222发行部电话:8216261广告部电话:8216262广告经营许可证:延工商广字6126004000001号全年订价:32000元延安日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电话:21133198216292

新闻推荐

谷穗弯腰荞麦花香□文/图记者吴丽霞通讯员樊涛

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拍照盛开的荞麦花□文/图记者吴丽霞通讯员樊涛五谷城乡桐寨农业园区谷子种植基地初秋的五谷城,天高云淡,遍野的荞麦花如同花季的少女,粉白脸庞绽露出羞涩的笑容,一阵微风掠过,荞...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单月运量再创新高2014-08-22 23:55
评论:(向人民满意的教育阔步迈进——榆林市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纪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