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中国精神?到底中国精神赋予了什么呢?”有着“乡愁诗人”名号的台湾诗人余光中3日在西安表示,中国人的精神讲究天人合一,“天”就是生活中的一个中国精神。
3日,余光中、贾平凹、潘耀明、袁绍珊等两岸及港澳知名作家、诗人聚首西安,参加“华山论剑·中国精神”两岸和港澳学者论坛,从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中国精神”。
余光中认为,中国人对于永恒,有三大不朽的说法,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中西方的“不朽观”存在差异。在中华文化里,慎终追远,一代一代的传承,就是“中国精神”。
“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余光中说,在他写的《秦俑》这首诗中,就有同样的暗示,表达的也是一种“中国精神”。
他举例称,写《乡愁》虽只用了20分钟,但感情酝酿了20年。“对于读书人而言,乡愁不是一种地理的距离,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情怀。这其中不仅仅有对故乡菜、故乡方言的眷恋,还有对故乡历史背景、文化概念的传承。”
陕西籍作家贾平凹从文化表现的角度,
谈及中国精神的内涵。他说,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不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研究文化问题,必须要和研究时代、社会结合起来,掌握社会的发展规律,才可能有前瞻性。
“我们今天谈文化,就是要了解世界各国文化。”贾平凹说,“我们要了解哪些对我们是有益的,哪些对我们无益”,“确立哪些是要坚持的,哪些是要改正的,哪些是要抛弃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的强大起来。”
“今天我主要想讲的就是四个字‘求同存异\’,从澳门的角度,来看求同存异的精神对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当日的论坛上,澳门诗人袁绍珊以“求同存异”为主题,阐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之道。
她表示,在全球化的当下,各种文化快速地碰撞,求同存异的精神更加重要。认清自己的根,接纳多元的思想,是21世纪中华文化应有的胸怀。
同时,香港作家潘耀明也讲述了香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搭建的桥梁作用。
潘耀明说,华人文学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像水、像空气是会流动的,文化在交流中产生影响。”(田进)
进入第11年的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8月13日至19日在上海举行。本届书展参展单位500余家,参展图书超过15万种,书展期间举办的各类活动预计超过600场,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将汇聚上海。其中,由北京出版集团和首师大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组成的主宾市北京出版展团将携近7000种精品图书、众多作家和文化艺术界名人、30多场阅读活动亮相上海书展。中国出版集团将组织旗下所有出版社,以120多人的大型展团、1000多种最新品种、500多万码洋图书、50多场活动的创纪录规模参展。另一支出版“国家队”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和国内学术出版三大专业联合体——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全国经济出版社联合体、全国法律出版社联合体继续以强大阵容参展,全国人民出版社联合体将首次在上海书展设大型展区。
本届书展将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图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主题图书展区,并将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论坛、新书首发、读书讲座、作品推介、作家签售等活动,其中以宣
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中国梦和研究反思甲午战争为主题的论坛、讲座和首发新书将成为本届书展一大亮点。
今年书展的亮点之一,是场外活动多,新创单元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十年前,书是书展的绝对主角,买书是读者来到书展的主要需求;而十年后,新书首发和阅读推广越来越成为书展现场的主角。‘怎样找到书\’、‘怎样理解书\’成为读者的需求,也成为了上海书展转型的方向。”
上海书展今年的新创单元包括:与市科协合作举办的“上海科协大讲坛”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讲座,与市社联合作举办“望道讲读会”系列学术讲座,还有经济学家夏季论坛、网络文学会客厅、中国超级书店论坛以及爱尔兰文学翻译奖等。其中“望道讲读会”将会选取哲学、社科领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主题连开7讲。这些创新项目也会陆续成为常态化的精品阅读文化活动。书展可以结束,但爱智求知的氛围只会更加浓郁。
本届书展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承办。 (综合)
新闻推荐
“重要的不是我能不能成为艺术家,而是我愿意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并将这种美分享给大家。”这是子长县瓦窑堡镇桃园村60后农民高冬梅多年来的感悟。她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艺术教育,但内心深处的...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