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波海 任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此来形容祝菊贤一点也不为过。她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90年,她考取了西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4年后,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教授,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如今,已经58岁的她,依旧兢兢业业,满怀热情地将自己对古代文学和美学的研究心得、感悟传授给她的学生们。谈起自己在教学及研究领域的成绩,祝菊贤态度谦逊,她说:“在中国文化这个浩瀚的海洋中,我只是其中的一滴水,但我希望能够用这滴水折射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上小学时,我觉得语文课特别美妙”
祝菊贤出生于乾县长留乡小留村。4岁起,她就跟随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小学、初中都是在小留学校就读。童年的生活在祝菊贤的回忆中温暖而幸福,“天蒙蒙亮的时候,和同学一起,提着煤油灯去念书。晚上在姥姥的纺车声中入睡。”
“我的启蒙读物就是外祖父桌上的历书,二十四节气歌我记得滚瓜烂熟。上小学时,我觉得语文课特别美妙,在语言的描绘下,各种事物都很神奇。学校院子里皂角树上的钟声,那袅袅的回音也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在喜欢读书的祝菊贤眼里,一切都有着诗意。13岁时,外祖母去世,祝菊贤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念书之余,她要帮外祖父拉土送粪,种地割麦。
上世纪60年代末,祝菊贤辍学在家,学习纺线织布,到田里拔草拾柴。然而,对于知识的渴望不会就此打住。她从邻居家扔掉的中学课本上,读到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包东西的旧报纸上,她读了著名记者穆青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读了同学家的《红楼梦》,那种美好、感伤、怅惘的情绪,让她久久不能释怀。“书中的人生和世界使我不愿意过一辈子纺线织布、刷锅烧炕的生活,我又复学了。”重新回到学校的祝菊贤如饥似渴。1972年,她的几篇作文被乾县教育局作为范文印发各中学,而她也常去别的学校讲怎样观察事物,怎样学习写作文。“开始有人觉得那些文章不可能是我写的,后来在阳洪中学开会,我现场写了一篇文章,从此才被认可。”对文学喜爱的种子开始在祝菊贤的心中萌芽。
1974年高中毕业后,祝菊贤回到农村。“当我背着铺盖卷走出乾县二中大门时,我的前途漆黑一片。等待我的是漫长无趣且不能养活自己的农业劳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祝菊贤眼圈红了。此后,她当过农民、社办厂工人、民办教师和不领工资的公社干部。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祝菊贤顺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做学问对我来说就像修行一样”
进入大学,祝菊贤就像鱼儿进入海洋一般,自在游弋。“师大就像是知识的海洋,有着源源不断的知识让我去发现、探索。”而她的大学生活更是充实、自信而富有乐趣,她担任班级的党支部书记,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1982年毕业后,祝菊贤被分配到咸阳师专中文科,1985年调省高教局工作。“在高教局做秘书,办公室的工作热闹繁杂,很有挑战性。但我自认为这并不适合我。”喜欢在文学和文化的世界中寻找精神自由的祝菊贤在1988年申请调入了西北大学资料室工作。
1990年,祝菊贤考取了西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1994年,她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教授,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师大图书馆外婆娑的月影和阅览室内宁静圣洁的书香氛围,让祝菊贤真正体会到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做学问之中,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读书做学问对我来说就像修行一样,心灵特别宁静而充实”,提起学习过程,祝菊贤这样说。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一乐也”
对祝菊贤来说,文学研究就是古人丰富的、精致的、细腻的心灵的探索之旅。“古代美学、古代文学艺术都是中国古人丰富、美好的精神、心灵的写照。我景仰中国古代文人无与伦比的精致心灵和精神世界,也迷恋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和思想智慧。在经济和科技主宰一切的今天,常常有人质疑文学、文化对人类的用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也希望通过培养研究生,薪火相传,去传承和弘扬人类美好的精神理想。”她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否定世俗,而是可以让人们的日常世俗生活更增加情趣和精神内涵。”
作为教师,祝菊贤在教书育人上也有自己的观点。“霍松林先生在给我博士论文写的序中,曾引用孟子的话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一乐也。\’当我的授课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响和共鸣时,我也会油然产生这样的感受。”在采访祝菊贤之前,记者也曾在网络上搜索了她的信息,不少学生评价她“和蔼、亲切”,其课程“知识性趣味性强”。祝菊贤说,“老师做过的很多事,自己往往淡忘了,而学生却始终记得,这常常让我感动。也正是学生的求知欲为我的教学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祝菊贤主要研究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文学。在这些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出版了《魏晋南朝诗歌意象论》、《艺术的审美情感与形式》等著作,主持或参与撰写了《艺术概论》、《诗歌的美学阐释》、《中国古代美学简史》、《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等著作和教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朝诗歌意象论》,国内同行专家认为填补了该时期诗歌意象研究的空白。同时,她还承担了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儒家乐教思想的精神价值和现代意义》、省教育厅资助的《西部艺术教育书稿》等5个科学研究项目。
“希望能尽自己之力去回报母校”
虽然定居西安,可每年祝菊贤都会抽空回咸阳看望朋友,拜访曾经的老师。她曾受母校乾县二中的邀请,回校作“儒家教育思想”讲座,“希望能尽自己之力去回报母校。”在她怀念母校的文章中,记者体会更多的是一种感恩之情。“我们是母校特殊年代的学生。没有实验器材,教物理的王老师就用拳头给我们比划分子无规则的碰撞……如果没有母校在那个特殊年代给予我的虽有限、虽残缺却无比珍贵的知识,也就不会有我在以后人生道路上不断攀登的脚印了。所以,我对母校、对母校老师的感恩之情历久弥新。”
小资料
祝菊贤,女,1956年12月出生于乾县长留乡小留村。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1982年至1988年先后在咸阳师院、陕西省高教局工作。1988年4月起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2002年至2003年被聘为客座教授,在韩国放送大学讲学。2008—2012年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系主任。
在学术领域,祝菊贤主要研究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文学。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编著出版了《魏晋南朝诗歌意象论》 《艺术的审美情感与形式》等著作,与人合著《诗歌的美学阐释》 《艺术概论》 《中国古代美学简史》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等教材和著作。其中,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朝诗歌意象论》,国内同行专家认为填补了该时期诗歌意象研究的空白。同时,她还承担了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儒家乐教思想的精神价值和现代意义》、省教育厅资助的《西部艺术教育书稿》等5个科学研究项目。
新闻推荐
团省委“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走进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本报讯(组宣部)5月7日下午,团省委“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走基层系列活动分享会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党组书记李豫琦,团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峰,团市...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