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
本报记者 杨波海
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咸阳被确定为主场城市
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机制。迄今已在杭州、苏州、济宁、郑州成功举办四届。
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确定为咸阳,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主会场将设在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6月8日上午,将在乾陵举办简洁而隆重的开幕仪式。闭幕式将在汉景帝刘启的阳陵进行,闭幕式上将公布第五届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选结果,公布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名称,并举行会旗交接仪式。此次主场城市活动将展现咸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人文历史底蕴,展示咸阳丰厚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第一帝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通过举办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活动集中宣传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重要意义,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唤起社会各界进一步关爱和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和责任。
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的活动包括:举办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大赛并颁奖、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蛟龙转鼓、参观“陕西文物之美·乾陵杯”摄影图片展、参观乾陵博物馆“武则天时代”主题展开展仪式、参观汉阳陵东阙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地下博物馆、体验模拟考古等活动。(B)(12)
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亮点纷呈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亮点纷呈。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8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咸阳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展民间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当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工作重点是,查清资源,公布名录,抢救保护,创新利用。保护范围,一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彩灯等。二是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艺等。三是民间文学,包括神话、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四是其他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2008年7月,市政府公布了咸阳市第一批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3月,咸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揭晓,27个潜藏在民间的项目将得到重点保护和传承。目前,咸阳市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15项,民间舞蹈类有“东寨十八罗汉”、“泾河竹马”、“西关老龙”、“蛟龙转鼓”、“牛拉鼓”等;民间音乐类有“旬邑唢呐”、“监军战鼓”、“秦汉战鼓”、“泾河号子”等;民间文学类有“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柳毅传书”、“农业始祖后稷传说”等;民俗类有“长武道场”;传统戏曲类有“弦板腔”和“皮影戏”等。其中“皮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恶化;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难以妥善保护,一些独特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在逐步消亡或变异。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B)(12)
皮影戏
一“窗”大舞台一“影”大世界
皮影戏是咸阳市申报的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间戏剧。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用灯光照射用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此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皮影戏相传成形于汉武帝时期,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元代还曾流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德国大文豪歌德非常喜爱我国的皮影戏,在1774年的一次展览会上,他特地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1781年8月28日,歌德专门举办了中国皮影戏演出会,以此来庆祝自己的生日。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由于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皮影的制作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棍支撑牵制表演。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操作皮影者站在“亮子”下,把皮影贴近“亮子”“表演”,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
皮影以秦腔为主,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咸阳、永寿、扶风、武功、周至一带的弦板腔也多以皮影戏的形式表演。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吒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B)(12)
咸阳申遗 彬县大佛寺可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毗邻西安,风光秀美,历史悠久,建城历史达2360多年。历史上曾是秦王朝的首都和汉唐盛世王朝的京畿之地,是闻名世界的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今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2处丝绸之路申遗点,咸阳市彬县大佛寺石窟榜上有名,成为咸阳市的申遗点。
彬县大佛寺石窟,创建于唐贞观二年,是唐太宗时全国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处石窟,也是现今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佛像最高、艺术特征最为突出、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所石窟寺。共有大小石窟107个,分布于5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254个,大小造像1498尊,因处丝绸之路要冲之地,历史上名冠丝绸之路。
彬县大佛寺作为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大佛寺石窟博物馆保护管理。彬县大佛寺石窟作为咸阳市申遗点,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申遗各项工作都在有序开展。目前已收集整理提交了申遗文本编写的全部基础资料,完成了遗产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申遗核心区航空照片的搜集采购,修订了《唐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重新整理了彬县大佛寺石窟国保单位“四有”档案,加快了遗产区的绿化工作,加强了对遗产点文物本体的科学保护,彬县大佛寺石窟明镜台加固维修保护工程已基本竣工,搬迁了大佛寺石窟附近的部分村民,申遗点周边的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咸阳市申遗工作目前已进入关键阶段,为了保证申遗工作的顺利进行,下一步咸阳市拟在大佛寺周边进行征地、拆迁、绿化及道路广场维修等工作,进一步大力整治大佛寺周边环境,同时强化宣传,让申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厂矿,进农村,不断增强“申遗”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保证申遗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彬县大佛寺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B)(12)
蛟龙转鼓
传承四百年闻名海内外
蛟龙转鼓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鼓舞,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穿黑靴、脸罩面具、手敲锣鼓铙磬、口吹马号,边奏边舞,能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演绎出关中汉子的彪悍之美和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其曲牌、舞蹈、鼓点、表演技法等全靠民间艺人的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由于战争、饥荒、灾难等原因,其多次失传之后又失而复得。改革开放以来,“蛟龙转鼓”经过艰苦挖掘、反复整理,再次活跃在民间,并闻名海内外。
蛟龙转鼓的最大特征是:锣鼓声韵铿锵有力,表演场面气势磅礴,秦鼓风韵彪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听到震撼心弦的鼓乐声,又可以看到腾跃旋转、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点外,其鲜明特色突出在“跳”和“转”上,“人绕鼓转,鼓绕铙转”,跳的动作又分为异地跳和原地跳;转的动作又分为自转和公转。鼓点仿佛骤雨急落,铙钹好像飞雪漫舞,节奏复杂汹涌澎湃,跳跃舞姿优美动人。蛟龙转鼓400多年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在民间经历了世代传承和演进过程,以强烈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身独特的舞蹈地位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年来,乾县政府专门聘请了乐理专家对这一曲谱进行抢救性整理,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在全县成立5支专业表演队伍。乾县王村镇大王村现有150多人都会打鼓,蛟龙转鼓凝聚着他们对于祖先的缅怀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著。乾县文化馆齐旭峰馆长介绍,今后“蛟龙转鼓”要争取更多的机会参加大型演出,提高知名度,使其和“安塞腰鼓”一样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文化品牌。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蛟龙转鼓就闻名国内外:1993年央视《民族风情》栏目组拍摄丝绸之路时特地前往乾县拍摄蛟龙转鼓的表演场面;1995年在首届“中国乾陵女皇菊花展”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同年又代表咸阳市参加第六届江苏太湖艺术节;2004年8月央视《华夏文明》栏目组拍摄“乾州蛟龙转鼓”,在央视国际频道节目中全球播放,反响强烈。2005年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研讨会暨咸阳市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上,乾州蛟龙转鼓为晚会首演节目,精彩的表演受到了海峡两岸与会文化专家学者的好评;2006年11月5日,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杨凌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式演出;2007年5月,赴临潼兵马俑参加“黄金周”陕西非物质文化专场演出,近50万中外游客欣赏了其风采;2007年11月5日,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杨凌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式演出;2008年7月4日,参加迎奥运火炬进咸阳演出……
蛟龙转鼓让世界了解了咸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被确定为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12)
泾河号子
劳动的旋律 船工的呼号
上世纪80年代,泾阳县文化馆为了保护泾河号子,派出专业人才走访当年的老船工,记载保留了泾河号子中的一些曲目。从2007年至今,在泾阳县文化馆干部迟骋等人的努力下,泾河号子被重新演绎拍摄录音,制成光盘,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泾河号子曲目主要有《泾河船工号子》、《泾河上下车号子》、《泾河调船号子》和《泾河行船号子》等。
《泾河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装卸货物时,协调动作,掌握平衡时喊唱的,领唱者掌握方向和用力角度,伴唱者齐声呼喝,以回应指挥者和统一用力节奏。它以简单的用词和稍显紧凑的曲调,将一种繁重的劳动娱乐化了,给船工们苦役般的生活增添了一缕暖色。伴随着弥漫的烧酒、河风,这从劳动者扭曲的骨头缝隙里挣扎出的呐喊,从船工们隆起的肌肉弹跳出的音符,将人生的况味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让听者闻之动容。
《泾河上下车号子》是船工们在装卸马拉车时的专用号子。因为马拉车一般载重量大,所以装卸难度大,上下车时,一般需要船工十人左右,左右两侧各四人,另外两边各有一人控制车轮,前面有一人驾辕。两边用力及角度等必须掌握好,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车子便会失去平衡,掉进水里,因此,上下车号子整体感觉比较紧凑。
随着河水的涨落和水位的变化,船工们要不断地变换码头,寻找泊船的最佳地点,泊船的码头水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而随着水位的变化,合适的码头一般都在原码头的上游,也就是要逆流而上,特别费力气,将船调往新码头时所唱的号子称为《调船号子》。
《调船号子》领唱和伴唱都是以呼号为主,因音调的高低缓急变换来掌控力度统一步调。尽管是逆流而上,一般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曲调和节奏应该是急促而沉重的,但富有经验的泾河船工们在长期地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了解了泾河的性格,掌握了河流的规律,而顺其自然,借着水的波动,而巧用气力,其调性反而是舒缓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泾河行船号子》应该是在河水平缓,顺流而下时所唱的。从领唱者极度轻松喜悦的一声"噢走了呀喔呀喔价"的感叹,不难看出众船工们欢快的心情,这些血性汉子、浪中英雄,难得一次顺风顺水的旅程。因为劳动强度小了,安全系数高了,他们也就有了闲暇和心情来观赏两岸的景色和迷人的风光,于是号子中就多了轻松诙谐的成分,他们触景生情,充分张扬了船工们热爱生活和无拘无束的个性,反映了船工们对风调雨顺生活的向往和期盼。(B)(12)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鸟绕日”金饰图案
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魏武强)6月3日—5日,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成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工程试点工作专家组一行4人,来咸阳市就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工作和卫生...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