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波海
仲春新雨后,咸阳柳色新。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惠民路便民巷某小区的知名职工书画家单民兴家。走进他处在一楼的并不宽敞的居室,首先感受到的是书香墨韵。客厅的正面和两侧悬挂的全是他的书画作品。他的书房是靠阳台的,将隔墙打通,与阳台连接,在小小的居室拓出了一片艺术天地。画案下堆满了还未装裱的书画作品,靠右的桌面上、窗台上摆满了笔墨纸砚和国画颜料。与画案相对靠墙的是一排书柜,摆放着书画资料,打开下面一排的柜门,里面堆满了装裱好的书画作品。单民兴告诉记者,总共有百余幅,足够办一个书画展。近50年的笔墨情缘,下岗20年的书画创作与自我奋斗,在咸阳这块土地上,单民兴一步一步圆了他书画家的梦。
书画俱佳受青睐
单民兴生于1956年,祖籍河南扶沟,成长于古都咸阳,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院咸阳分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他的书法研习二王、柳公权、赵孟頫,楷行并进,法度严谨,字体秀美,笔法圆润流畅深厚,力求气韵和神态的贯通。他大笔一画挥就的“猴寿”书法,形神兼备,笔力凝重苍劲,颇受书画爱好者的青睐,成为人们向长辈贺寿祝福的绝佳贺礼,经常有人登门索求。他的画路宽,重传统,求自然,多创新,写自我,以写意花鸟为主,兼作山水、人物。在他的画笔下,国色天香绕云雾,清荷鱼乐水澄明;葡萄似明珠缀枝,菊花依山崖怒放;寒梅傲雪,玉兰迎春;虾戏清波,群鹰俯瞰;修竹临风;芭蕉听雨;山重水复,叶红秋浓。他的许多画作上自题诗句,诗书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颇具艺术感染力。原咸阳市书协主席叶炳喜先生认为,单民兴的书法“劲”在字中,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西安美院教授、著名画家王崇人先生看了他的书画作品集后评价说,“单民兴的画作点线面到位,基础扎实,透出灵气,潜力很大。”
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坛画苑勤耕耘,寒来暑往五十秋。单民兴的书画之路漫长而艰辛。1966年,10岁的他在陕棉八厂子校上小学时,就开始跟毕业于西安美院的徐景文老师学书法、学画画。家境困难,父亲从一家人的生活费中挤出钱为他买回笔墨,将厂里印制、书写的大量宣传单、标语收集起来拿回家让他练字,暑假寒假,他坚持每天写20张。这样,一直坚持到1975年。那年3月下乡插队,他在农村搞宣传,写标语,坚持练书法,并为村上人画像。1976年9月,西安美院在市工人文化宫招生,他因没有2元钱报名费而未参加考试,一生引为憾事。1978年,他被招到铁路部门上班,每一发工资就先买笔墨,在收集来的旧报纸上练字。1985年,他调到一家市属企业,依然练笔不辍。为了寻求突破,他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无数个夏夜,他半夜醒来,就在家属院的路灯下写字,一直到天亮,蚊虫叮咬,他边打蚊子边写。一大早,满院都飘着他写过的纸,一位收破烂的发现后,每天早晨如期而至。1992年,他被迫下岗,失去了固定收入,生活窘迫,但他痴心不改,从此专事书画。在公园写生,他一坐就是半天,出来吃过饭,进去再接着画。常常晚上睡到半夜,一觉醒来,就起来作画。有时灵感不期而遇,迫不及待就拿起画笔。有时观看CCTV书画频道,遇到精彩的地方,就立即动笔,力求把第一印象画出来。就这样天天写字作画,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
耕耘收获心自安
有耕耘就有收获。单民兴的书画作品越来越被书坛画苑看好。近十多年来,他每年都会收到外地邀请参展的信函近200封。他的书画作品走红陕西省各地市,以及江苏、甘肃、福建、新疆等地区。其作品多次被《华商报》《农民日报》《陕西日报》《咸阳日报》《工人文化报》《西安商报》《三秦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并被国内外人士收藏,先后获得全国第四届“长城杯”书画大赛成年组书法金奖,“大红鹰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迎奥运、盼统一”中华书画大赛金奖,陕甘宁三省书画大赛美术三等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书法金奖,首届全国实力派中老年书法家提名展银奖,国家林业部“我为森防增风采”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2008年4月,单民兴被吸收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同年5月陕西书画院咸阳分院成立,担任副院长兼秘书长。
近年来,单民兴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汶川大地震,他参与组织书画家义卖捐赠,并现场创作字画作品,将义卖的钱款捐给了灾区。他与书画同道们一起曾赴临潼、华县等地慰问部队官兵,创作的六尺牡丹悬挂于部队办公楼内。他先后参加了咸阳市第二届、第四届赏花节现场书画创作活动。特别是在今年第四届赏花节上,他的头部手术后还缠着纱布、戴着帽子,依然坚持现场写字作画,站立了一个多小时。
单民兴告诉记者,从1992年下岗近二十年来,他实际上是一名自由职业者,靠自己写字画画维持生活。也很辛苦很劳累,往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腰椎颈椎经常疼痛。累了,就自己给自己放个假,因为身体是本钱。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些年,靠书画创作,单民兴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好,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户外锻炼,打太极拳,7点半左右回家吃早点,然后开始写字画画,一直到12点,下午则与书画同道们聊聊天,交流交流。有朋友在南阳街开了一家“无为斋”,从事名人字画展示、书画装裱和书画交流等,聘请他为艺术顾问,他便常常光顾这里,乐在其中。他说:“现在我的生活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真心感到舒心快乐。”(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良颖王军政郑苗裔一根电烙铁,几支二极管,佝偻的身躯紧伏破旧的木桌,借着深度近视镜,清理电路焊点。这样的工作,就是74岁的王明强每天的生活。他是一个农民,五十多年苦钻电气科技,摸索出了十多...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