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关于榆林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刘宝霖

来源:延安日报 2013-03-04 17:21   https://www.yybnet.net/

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现就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结合榆林市现状就如何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设想: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发展要经过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等四个阶段,当前,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由“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尤其是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战略和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靠生产要素驱动,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同时却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代价,结果是经济规模大,但实力不强;产品遍布世界,但利润不高;大量人口就业,但收入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要素投资驱动向“技术红利”的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目前,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和浙江6个地区基本进入创新型地区;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5个地区正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重庆、陕西等为代表的13个省(区、市)基本是投资驱动的地区,总体而言我国仍然是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新疆、山西等6个省(区、市)仍然是要素、投资驱动的地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事实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子走不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向全党提出了新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各省市都把科技创新确立为“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之一,相继出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就是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延安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既是贯彻中省重大战略的决策,又是自身现实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是延安率先进入西部经济强市前列的重要途径。目前,延安市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翻番”。到2016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达到2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2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4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15000元。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进入西部强市前列。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科技创新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推动延安的跨越式发展。因为,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榆林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尽快实现“进入西部经济强市前列”的目标。

二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是延安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目前,延安产业结构单一,油主经济沉浮,转型发展滞后,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乏力。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已经成为榆林市当前最重大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成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延安的优势在能源工业,希望在产业转型。要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创新驱动

战略”能聚集生产要素,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转化率,培育和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向多业并举转变,发挥科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支撑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做好做实现代服务业,努力为延安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是实现延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延安市坚持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总体来看,经济呈现出由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增长为主,向科技创新和各类生产要素共同驱动增长转变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延安是一个能源化工基地,石油产业占相当比重,对资源能源依赖度比较高,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高,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它是延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愈益凸显。

二、榆林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优势和不足

近年来,榆林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省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试验示范、项目带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交流、健全体系”的工作思路,克服困难、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科技事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榆林市和13个县区首次全部通过2009-2010年度全国县区市科技进步考核,其中宝塔、安塞、富县、洛川、宜川5个县区获得了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荣誉称号,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榆林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市上主要领导都在科技部门工作过,是科技工作的行家里手,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经常为科技管理部门出谋划策、出题目、作批示。积极参与“书记、市长进院所活动”,先后到机械勘察设计院、电子综合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考察调研,共签订科技合作协议8个。领导重视指导科技工作为榆林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组织保证,绘制了宏伟蓝图。

二是科技创新有着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延安精神是延安人的精神支柱,继承和发挥延安精神是延安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正是这种精神历炼了延安人,形成了吃苦耐劳、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质品质。加之,科技部门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积极传播科学思想,认真组织实施推广了苹果高光效、良种牲畜、高效设施、优质核桃、优质红枣等科技示范推广项目,推动了主产导业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农民、企业的收入,全社会科技意识增强,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三是财政收入可观,科技资金投入有保障。由于延安资源优势及农业产业的雏形,2012年全市生产原油1685.7万吨,煤炭产量3404万吨,粮食总产76.6万吨,苹果产量260万吨,蔬菜产量105万吨。实现生产总值1271亿元,财政总收入44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9.3亿元,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可观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独特的政治资源优势。延安是革命老区,曾为新中国成立作出巨大牺牲,中省各部门都愿支持延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这是榆林市独特的政治优势。近年来,榆林市加强了与中省科技部门的联系,争取实施中省市各类重点科技项目30多项,经费1.5亿元,发挥了科技对产业的示范引导作用。特别是远程医疗机器治疗信息示范、数字延安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关键性技术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性技术研究与示范、陕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试验等一批中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科技的支撑作用。

五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近五年来榆林市共征集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52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很好效果,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了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全市获省科学技

术奖27项,市科学技术奖399项,市申请专利1574件,授权563件。

在充分认识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榆林市科技创新水平与兄弟市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力量比较薄弱。榆林市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数量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层次比较低,科技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科技人才总量不大,素质结构、专业结构、分布结构均不够合理,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行业拔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竞争能力不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作用还不够突出。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较落后,相当一部分行业和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仍然停留在上世纪末的水平上,科技含量和技术层次较低,加工粗造、生产能耗大,通过科学技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较弱,还达不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尽管榆林市财政对科技投入有所增长,但与中、省要求“地级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例不低于1.4%;县(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部分县科技三项经费虽然列入财政预算,但有很大一块处于空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全市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小,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往往更多地追求即期增长,习惯于外延扩张,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和创新上,在技术引进上,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四是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厚。榆林市科技管理和服务机构匮乏,不能适应中、省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创新能力、工作水平等,还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提高。中省各类科技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宣传力度不大,全市重视科技、理解科技、应用科技、支持科技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形成。

三、榆林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榆林市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四大战略和“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翻番”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路径,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按照“重点引导、搭建平台、完善机制、突出创新、优化环境、合作交流”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解决制约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即:到2020年,围绕“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四大战略,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新材料、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文化和科技融合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技术瓶颈,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形成技术规范,推广应用,促进全市产业转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榆林市的科技经济一体化水平,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形成榆林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建设一批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重点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按照榆林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行业布局,建设延安科技产业园区,聚集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组建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搭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研发平台和科技人才需求服务平台,为承担中省重大科技专项,促进榆林市科技创新和优化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承载平台。

2、建立科技大市场,统筹科技创新资源

积极筹建延安科技大市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模式创新、政策支撑、服务集成”的思路,致力于打造立足延安、服务陕北、辐射陕西、连通全国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的科技服务大市场。重点建设汇集科技企业、服务机构在人才、设备、技术、成果、资金等方面的科技资源信息网和设有成果展示、项目发布、技术交易、科技服务的市场大厅。主要发挥“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位一体的功能。“交易”功能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共享”功能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整合与高效利用;“服务”功能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交流”功能促进科技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建设科技大市场是打造全省一流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平台、科技资源统筹转化中心和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基地,有效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要素的聚集、内外资源的聚合,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科技大市场,要集聚文化科技人才,利用延安“三黄一圣”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文化品牌打造三项行动,大力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文化数字化建设四大工程,不断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增强延安文化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健全“科技投入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四大体系建设。一是按照中省文件“市县两级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分别不低于1.4%、1.0%”的要求,继续加强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全社参与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以农民、企业、单位投入为主体,以金融投入为支柱,以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特别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建立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把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机构建设、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作为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二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延安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大力推广以企业为主体的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构建“12396”信息服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和农业技术培训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富民强市。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筹备重大科技项目,完善科技重大事项专家决策机制,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科技部门管理、专家决策、社会监督科技运行体系,提升科技行业管理创新水平。

4、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榆林市将采取认定企业、平台建设、项目培育等举措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一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按照《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细则》和《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办法》,开展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并建立企业数据库,放宽科技型企业注册条件,鼓励科技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来延安创办科技型企业,允许以人力资本、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二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动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和知名企业在延安设立研发中心,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引导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三是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立足全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强力推进“三区九园”建设,着力解决“引水兴工”遇到的技术难

题,重点突破制约“产业转型”技术瓶颈,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企业精心谋划一批具有成长性、示范性和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加强跟踪指导、督查和整合,提升项目质量,做到实施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通过项目的实施,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5、优化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优化创新环境要五措并举,一是政策扶持,积极制定出台市县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等贯彻中省科技创新大会的实施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方向、目标、重点,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二是健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继续把科技投入、技术交易额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列入上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考核指标,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形成各部门单位一把手重视科技氛围。三是落实好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好生活休闲、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后顾之忧,注重培养挖掘本地人才,不惜重金引进一批榆林市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奖励政策作用,引导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知识产权,保护好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科技专家、人才和项目库,加强项目承担单位诚信教育,倡导科学方法、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创新氛围。五是市县区两级科技部门要切实重视和加强科技工作的宣传,通过组织大型集中活动、深入基层、电视报纸专题栏目、科技网络等形式,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重点围绕在延安科技创新中做出贡献的典型示范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6、扩大科技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要通过科技部门、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合作交流,提升延安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一是完善中省及兄弟地市科技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会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地方重大科技需求,围绕现代农业、数字延安、治沟造地、退耕还林、医疗卫生等领域,组织争取实施中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全国高层次、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带动本地科技人才,提升榆林市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认真实施已争取的“数字延安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关键性技术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性技术研究与示范”两个国家科技项目,通过积极组织实施“数字延安”和“智慧城市”项目,建成科技、城管、旅游、苹果、医疗五个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全市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实施“岩土工程”项目,形成7个黄土丘陵沟壑区工程建设的重大技术规范,为“上山建城”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二是深入推进“书记、市长进院所活动”,不断拓展高校院所与地方的合作,依靠高校院所专业优势,对接地方需求,实现技术转移。重点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化工6院开展科技合作。加强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联系,搭建院校所与地方联系的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解决地方在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三是加强与全国知名科研院所和央企合作,吸引全国科技人才来延创新创业,支持央企和科研机构来延建立研发中心和科研分机构。重点与中科招商投资集团、中建集团、中科电子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央企合作,引进高新技术、领军人才、科技项目,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延安科技创新水平。

全市科技部门、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积极投身到这一战略中来。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和有效推动,强化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扩大创新交流、提升创新水平,为把榆林市真正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延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

长)

新闻推荐

延安大学举办2013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招聘现场一名应聘学生与招聘单位人事主管愉快交谈同学们认真查看招聘岗位本报讯(曹兴美记者张春鸽)3月16日,由省教育厅主办、延安大学和延安市人才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省2013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在延...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关于榆林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刘宝霖)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