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南卫东实习生薛星亮)3月19日,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祥地——延安清凉山彩球高悬,锣鼓喧天,陕西日报社旧址纪念馆揭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陕西日报》的前身是《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办于延安,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名,曾先后是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她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是密切联系党与群众关系的桥梁。1947年3月,报社随西北局转战陕北,转战途中仍坚持出版油印报纸。1948年1月10日,报纸改名为《群众日报》。1948年4月21日,延安光复后,报社重回清凉山继续办报,1949年5月27日迁至西安出版。1954年10月16日,更名为《陕西日报》至今。70年来,陕西日报积极宣传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党报之一。
为隆重庆祝陕西日报创刊70周年,陕西日报社、延安新闻纪念馆经多方考证,走访部分老新闻工作者,收集大量文物资料,历时半年时间,修复陕西日报社(边区群众报)旧址,并正式对外开放展出。
当天上午,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力贞、原陕西日报总编辑张光、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总编辑雷一鸣、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陆柯仑、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义忠、延安市委常委、副市长苏志峰等出席仪式并共同为纪念馆揭牌。
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前辈在这片圣地热土上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人民的声音,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我们对此应该心存敬畏。今天我们来到陕报的诞生
地,一是要坚定新闻立场。新闻是有立场的,而我们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这是在延安时期就确定下来的。同时,要坚持党报根本,也就是要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党报风格。第三,要应对挑战。我们面对的媒体形态已经改变,尤其是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新闻的采访者、编辑者、发布者,在这种新的形态下,党报要将新媒体先进的传播方式学习过来,改革创新,提升引导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挑战、守土有责,才能真正做到忠于党、忠于事实、服务人民。我们一定要把从前辈手里继承下来的党报这面大旗扛起来、举高了,为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最大的贡献。
薛义忠代表延安市委、市政府对旧址修复展出表示祝贺。他说,《陕西日报》是从延安走出去的,延安人民与《陕西日报》有着特殊的情缘。几十年来,《陕西日报》给予延安格外的关爱和
支持,在宣传延安、展示和提升延安形象等方面给了我们巨大而无私的帮助。今天,延安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真诚地希望陕西日报社一如既往地关注老区发展,帮助我们把延安建设好、把延安人民的事情办好。他指出,旧址修复开放以后,不仅将为新时期新闻工作者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了解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提供鲜活教材,也将对榆林市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揭牌仪式由陕西日报总编辑雷一鸣主持。陕西日报社社委会成员及延安时期老报人、延安市各区县宣传部长、陕西日报社各部主任和青年记者、延安日报编辑记者共100多人参加了仪式。
新闻推荐
本报西安电(干雄焱)4月9日下午,第十四届西洽会延安代表团在西安唐城宾馆举行首次集中签约仪式。共签订合同项目28个,总投资117.39亿元;协议项目5个,总投资44.9亿元。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强,副市长张西林...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