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这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西安市教育局党委领导下,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聚焦《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深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多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助力西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构建西安特色评价体系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1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这“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指出,“科学开展质量监测评价。依托专业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构建‘国家监测评价+西安特色监测评价’的体系。”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西安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七环节一体化”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学生,全面发展西安特色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监测工具、测试诊断、报告反馈、精准指导、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等7个环节,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碑林区推行的“阳光学子育人工程”;莲湖区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新城区的“学生常态成长袋评价”;蓝田县的“梯次循进综合评价”;铁一中的“生本发展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交大附中的“生本品能化育”;高新一中初中的“中学生品德行为评价”;高新国际学校的“1+N评价模式”;庆安初级中学的“绿色评价体系”;纺织城小学的“3+2学业能力多元评价”;长安一小的“生师共成长评价”……
市教科所挖掘并智慧运用教育大数据,提升评价精准度,使科学教育质量观深入人心,引领众多基层单位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部分区域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市域教育均衡度大幅提高。太原、乌鲁木齐、成都、东莞等兄弟城市多次到西安考察学习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围绕教师素养提升力抓“科研+教研+培训”
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名校+”工程、质量评价、教师素养提升、课程课堂改革、中高考改革等中心工作,市教科所切实发挥重大课题服务教育行政决策等作用,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三级三类”教科研体系:政策研究类项目(重大课题)、实践指导类项目(规划课题)和校本研修类项目(小课题),加速科研课题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促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育人方式、变革育人策略。
市教科所每年征集针对教育理论研究,服务课程建设,提升区域品牌影响的“规划课题”150项;针对课堂一线,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服务教育教学的“小课题”1500项,促使教师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变。广大教师在深度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促进了理论素养提升,进而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专题研讨活动;开展基于教学实际的校本研修培训、基于教师实践能力的中学理化生骨干教师培训、基于中高考改革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等全方位培训,发挥“名校”辐射引领,关注“+校”教师需求,构建教师素养提升全方位培训体系。
校本研修培训是西安市教师培训项目中体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培训项目,以所有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的132所学校为核心,覆盖众多学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所有学科;覆盖各区县教研系统人员。29期校本研修共计培训学员6000人次,培训向“+校”倾斜,助力“名校+”工程深入开展。
“科研+教研+培训”三维一体教师素养提升体系对于落实全国、全省和西安市教育大会精神,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强化教书育人使命感,建设自觉肩负“三传三塑”时代重任的“四有”好老师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课堂。学校之间最显著的差别是在课堂上,诸多教育改革、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等最终都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主战场、是试金石。
市教科所聚焦《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聚焦深化课程课堂教学变革,推进教师育人方式改革,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支持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构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培养体系,形成“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中心”等“八大教育实践中心”,以及“西安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级样本实验基地”等“八大教科研特色基地”。
市教科所自设立课程研究中心以来,积极对标上海、南京等地市课程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创新性带领全市中小学开展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各项工作,在全市中小学校遴选116所实验校作为课程建设典型,品质课程巡展活动聚焦课程课堂和育人质量的提升,通过举办教学观摩研讨、品质课程论坛等形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高新国际学校“全人课程”、陕师大实验小学“蒲公英课程”、爱知中学“六品课程体系”、高新第二学校“知行课程”、西安中学“三化一体课程”、高新一中高中部“一体两翼课程”……据了解,西安市以116所品质课程建设实验校为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巡展活动,孵化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图景。西安市学校课程建设成果已经正式出版多项成果专著,获得全国、省级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多项奖励,得到了全国多位专家的肯定。西安市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被授予“全国品质课程实验区”荣誉称号,全市共有19所学校发展成为“全国品质课程实验学校”。
实施教科研“141”方案助力百所公办学校质量提升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为了让更多孩子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扎实推进西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教科所聚焦《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按照市教育局“百所学校大提升千名校长大培训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安排,实施教科研“141”方案,助力百所公办学校质量大提升。
据市教科所所长解慧明介绍,“141”方案即“1评价”“4提升”“1总结”。
“1评价”即质量提升评价;“4提升”即队伍提升、课程提升、教科研提升、家校共育提升;“1总结”即总结大会,使教科研助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落到实处。
教学质量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必须提升。疫情期间,市教科所组织开展“百所公办义务学校教育管理者及班主任网络培训”,从3月2日-4月9日,历时38天,邀请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为西安地区开通培训专区,相关参培人员免费注册并听课,培训课程丰富,紧抓学校和班级管理的核心,聚焦整个学校管理系统,覆盖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从学校和班级工作的顶层设计到管理策略、实施方法等全方位进行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视野。
由于课程质量高、培训方式灵活便捷,培训受到了全市众多学校的热烈欢迎,许多名单以外的公办、民办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纷纷致电,强烈要求报名参加培训。目前,在平台参培的学校已经有300多所,在线培训学员4000多人。
“这次培训,让我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对我们学校正在梳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方案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鲜活的实践例子。”马旗寨小学校长王新茹说。
“空中课堂”战疫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市教科所聚焦《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覆盖各年级、各学段、各学科、各专业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形成了思政课战“疫”微课堂、初三高三毕业班“精品课程”、西安“名师同步在线课堂”、西安市初中毕业班教师中考备考线上培训、西安市高中毕业班教师高考备考线上培训等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市教育局的统筹部署安排下,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市教科所、西安教育电视台联合实施,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推出10节“思政课战‘疫’微课堂”,将防疫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育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等融入微课堂,引领居家学生在战“疫”中全面成长。
面对中高考和疫情双重压力,初三、高三不少学生和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市教科所聚焦初三、高三毕业年级师生两大群体,在全市遴选专家名师,针对常见考点和热点,进行总结复习课程讲解,形成一批初三、高三毕业班线上“精品课程”,受到毕业班师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有效指导并帮助毕业班学生居家学习,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
同时,按照西安市“停课不停学”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市教科所全体人员协同区县学校(教研室)及500余名教学专家名师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工作,除初三、高三毕业年级外,还针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主要科目课程,安排每天的课程表,审核非毕业班同步在线课堂,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授课内容涵盖三个学段十二个年级,使新学期系列化、体系化的课程设计,精准、同步对接学生学习内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蓝田县科协按照“小型化、不聚集、重实效”原则,在19个镇街依托农技协、示范园科技工作者成立了19个小分队,开展...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