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蓝田新闻 > 正文

民国时期安康“大兴发”皮革坊笺贴

来源:汉江晨刊 2017-11-14 09:49   https://www.yybnet.net/

制革也叫鞣皮。制作方法是将牛羊生皮浸水脱毛,然后用杜倍(五倍子)鞣制。清代光绪中叶开始改用铝鞣法,即以明矾或其它铝盐为鞣料制作,从而达到不容易返潮变形的质量效果。制好的鞣皮经过染色、上油、涂饰后,制作成皮箱、匣盒等用品。

清代末期,安康本地回帮鞣制的牛羊皮革,每年向外输出达万余张。民国十年(1921),安康人李家谋、黄玉珍建立较大制革作坊,雇工7人,采用当时的先进方法,用无机盐鞣料鞣革。抗战爆发,开始大量生产军需兜带、马鞍、马挽具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因木箱、藤箱易遭虫蛀和鼠咬,民国时期,皮革箱盒兴起,作坊生意十分看好。笔者收藏一枚“大兴发”作坊笺贴,高12厘米,宽7厘米,四行竖格文字为:“今在兴安府门口开设门面,坐南向北,自造黄牛皮箱、匣帽盒,各样俱全,发客不悞。”府门口,即旧城东大街原安康专署(今府苑小区)所在地大门口,属最繁华商业地段。因笺贴印版使用时间长,刻字渐被磨损,加之涂油重,其中“南”、“发客不悞”五个字较难辨认。

说来这枚笺贴实属来之不易,这是笔者一位老同学在收拾他母亲旧时陪嫁的皮箱底发现的。2003年,笔者走访地方长者得知:“大兴发”即黄玉珍皮革字号,府门上店铺各种尺寸的皮箱、匣盒光亮照人,购买者提货时都发给笺贴,沿汉江各县城镇常有人托船家来安康买“大兴发”的皮箱货,笺贴也是对字号声誉的一种传播。

此“大兴发”更胜一筹的是“福康号”皮鞋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关中蓝田县人刘俊乾看中安康黄牛皮张资源丰富,返回西安购买踏鞋帮用的德国造“四四”缝纫机,在大字口买下安康巨商海连生的铺面房,推销自制皮鞋,打破了安康无自制皮鞋的历史。他上鞋帮时在帮底之间加一条牛皮筋,穿上鞋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直响,格外引人注目,不由得让人往脚上看,因此销路很好。当时在安康有句流行话:“一听皮鞋响,以为是官长,掀开门帘看,原是妙龄郎。”四十年代,各路军阀在安康驻扎两万余人,买“福康号”皮鞋的多是部队上的军官,后来有一些中学生跟风购买,普通民众仍然穿的是布鞋、草鞋。

1970年,安康县在制鞋社的基础上成立国营制革制鞋厂,生产皮鞋、皮手套、皮包、皮衣,年生产能力4万件。1975年与天津口岸签订出口皮手套合同,成为陕西省出口皮手套的定点厂家,并获出口免检证书。1980年生产出口皮手套17.5万双,产品经外贸部门销往美国、瑞典、卢森堡等国。1981年,制革制鞋分设为安康县制革厂、安康县制鞋厂。制革形成年产2万张的能力。生产的紫红、天蓝、乳白、纯白、棕红、橘黄等花色品种,大都销往上海、江苏、湖北、东北各地。制鞋厂试制生产的摩托服、各种夹克、猎装、皮裤等,投入市场。1989年两厂革制服装产值2万余元,2001年,企业改制,两厂停产,但安康牛羊皮张资源依然为外地客商看好。

□ 牛谦才 文/图票据话安康

新闻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与农村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皇甫村的农民和土地也从未停止过探索生存与生活的方法。 皇甫村的新“创业史”

皇甫村里的农民盖起了新楼房。资料图片人民网陕西频道图本报记者杜瑶“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身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麻袋包着的铺盖卷,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在雨里带雪...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国时期安康“大兴发”皮革坊笺贴)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