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影视城成为蓝田旅游新亮点记者谢伟 摄
地处秦岭北麓的蓝田县,人口万。如何在省级贫困县“摘帽”后,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十三五”高点起步、良好开局?蓝田县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大优势和永续根基,把旅游作为突破方向和最佳路径,把民本作为根本遵循和工作目的,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良性互动。
让蓝田成为市民首选“后花园”
蓝田作为西安重要的战略水源地、生态屏障区和产业发展板块,已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具有发展旅游的绝佳条件。目前有对外开放旅游景区个,其中A级景区个,是西安A级景区最多的区县。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个月,蓝田县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旅游带动农村群众就业2.2万人,其中低收入户余户。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元,其中旅游带动增收元。
“蓝田发展模式”被陕西省旅游局在全省进行推介;蓝田县“旅游+”的工作经验也成为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现场会的主要看点,其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去门槛、算大账,践行全域旅游理念,通过经营“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实现与西安多万市民旅游休闲需求的无缝对接,让蓝田成为市民首选“后花园”。
对于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研判的同时,蓝田县坚持供给侧改革方向,放眼长远,先舍后得。今年“五一”节,所有县管景区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虽然少收入了万元左右的门票,但却换来了多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发展的同时,蓝田县还在不断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今年投资4.2亿元启动白鹿原旅游专线、蓝柞路等5条道路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设施和承载能力,同步规划建设县级体育馆、博物馆、规划馆、影剧院和档案馆,丰富和提升旅游品质。
扬长避短彰显特色树立品牌
在大众休闲时代,实施全域旅游必须扬长避短、完善要素、彰显特色。蓝田县以此为抓手,激活了全域旅游资源。
首先是树立生态品牌,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首要根基,坚守生态底线红线。投资亿元建设灞河生态产业带,做足做活“大水大绿大湿地文章”,已经完成年度投资.8亿元。投资1.8亿元完成.8公里环山路绿道示范工程,改造提升峪口5个,对交通干线、城市出入口、景区周边村开展了综合治理,建成秦岭绿色景观示范长廊,让游客“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
其次是树立文化品牌,把人文特质作为彰显蓝田旅游魅力的核心要素,挖掘和弘扬史前文化、宗教文化、美玉文化、饮食文化、白鹿原文化、红色文化、乡约文化等特色文化,在公园、广场、小区等节点充盈文化元素,打造餐饮文化街区、诗画长廊等人文景观。
同时,树立“慢城”品牌,把打造“慢城”作为全域旅游的方向,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个、省市级生态示范村个,树立了玉山红酒小镇、汤峪温泉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和蓝桥野竹坪、灞源青坪等一批特色村落;构筑“移步换景、处处见景”,让游客“放慢脚步、不想离开”。
在此基础上,树立融合品牌,把推进融合作为全域旅游为关键抓手,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今年共实施旅游重点项目个,总投资.1亿元,年度投资.亿元,占全县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的三分之一。
不再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推进全域旅游,基础在全县动员、全民参与,核心在壮大产业、富民增收,重在转观念、聚民心。
对此,蓝田县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头号工程,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开发总公司,建立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全域旅游激活了乡村、富裕了百姓、回馈了企业和投资者,老百姓切身体会到发展旅游、改善环境带来的实惠,“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不再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商机。蓝田县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资,拿出万元设立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鼓励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以奖代补等形式参与旅游开发,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全域旅游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好环境就是金饭碗,保护好绿水青山始终是科学发展之根;民心是最大政治,只有把富民始终摆在首位,才能得到群众的最大认可和支持;思路决定出路,改革“门票经济”、实行“开闸放水”,是适应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有益尝试;文化是旅游的命脉,只有立足实际做好文化文章,才能增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 赵辉
新闻推荐
山王村油菜花海市旅游局供图原来的荒山经过改造成了千亩油菜花海。每年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了山中亮丽的风景。这片花海就在蓝田县玉山镇山王村,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让山村火了起来。这个原...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