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兴和他雕塑的司马迁
一架泥塑转盘,几把刻刀,片刻之间,一块块红泥、黏土、油泥在他的手中,呈现出形神各异的雏形。或伟岸、或粗犷、或憨厚,以形传意,极具感染与穿透力,他就是蓝田县的泥塑大师姜国兴。
姜国兴自幼酷爱泥塑和绘画,一直进行自学和短训。1994年高中毕业后,师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始人徐人伯教授。数十年来,他将思考与热忱倾注于泥塑,用细腻而精准的笔触,记录历史轨迹,呈现西北乡土的多面风情。
定型“司马迁”花了三个多月
“艺术的本质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素养和道德素质,这些都是老师的言传身教。”姜国兴说,从师2年中,自己学到的不仅是传统雕塑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传统雕塑的精髓是形神兼备,重在情感和想象的表达。
为了准确的塑造人物,姜国兴不仅将四大名著读得烂熟,而且在创作之前还要对创作对象反复研究。“比如司马迁这个作品,他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思想家,同时还当过官。因此创作时就要从多方面考虑。”姜国兴介绍,创作“司马迁”时,仅初样就制作了5个,通过阅读《史记》和司马迁的相关资料,最终把重点放在了“思想”上。“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觉得突出这个境界,要比把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或者太史令来表现,更能带来精神上的共鸣和寄托。”
记者看到,姜国兴创作的“司马迁”,手持书卷,保持着迈步的动作,身体微侧,面沉似水,双眼望向远处。“为了表现他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有一种沉稳、积极、向前的感觉。”姜国兴介绍,这个2米高的“司马迁”动手制作其实只用了20多天,但从研究资料、制作初样到最终定型花了三个多月。
“我读司马迁的资料,他是一个很‘专注’的人。在他写《史记》时,很多东西不仅听别人讲,还要去实地走访。”姜国兴说,艺术首先是一种专注的精神,然后是情感的想象和表达,创作“司马迁”的同时,也用他来激励自己。
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结合
姜国兴向记者介绍,自己创作泥塑作品用的泥主要有关中黏土、红泥和油泥,这几种材料色彩、光滑程度、柔韧性都不相同。在创作中,材料也需要根据作品风格和情境来选择。“通常黏土用来表现粗犷风格,而红泥可以展现宏大的场面,刻画细腻人物则要用油泥。”
记者了解到,姜国兴的作品涉及对象广阔,从《史记》《四大名著》《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系列人物雕塑,到开国大典、香港回归、西藏铁路通车、奥运、汶川地震等事件场景性浮雕,再到竹刻《出师表》以及木、根、玉、石、陶艺十几个系列,他的作品从古风浓郁的学习临摹,扩展到文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更广阔、更现实的领域,又到如今的写意夸张、变形抽象,远远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对象圈。
姜国兴说,自己目前准备创作100尊华夏伟大女性雕塑,从上古神话的女娲,到今天的屠呦呦,历史跨度将达上万年。“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对已有的文化艺术既要保护,也要发扬。泥塑艺术有上万年历史了,要让它更好地传承,就要多‘接地气’。”文/图本报记者文晨
新闻推荐
民警乔煜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市局授奖 粉丝举牌社区“追星”
授奖仪式现场粉丝举牌“追星”民警乔煜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群众反映小区野狗乱跑,他及时联系逮狗;群众反映树上有个马蜂窝,他马上赶去处理;邻里发生矛盾他知道后主动调解;光明区一户居民没...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