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曝光了多起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福建省柘荣县英山乡桦岭村的一笔30多万元的危房改造整村迁建补助款,几经周折、时隔四年才到困难群众手里;陕西省户县周店村原主任李鹏在办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申请工作时,向5名村民收取“跑腿费”3.58万元;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原局长妥开祥在采购肉牛时多报82头,套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8万元……
从这些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不难看出,这些所谓“雁过拔毛”“瞒天过海”等截留套取手段并非“防不胜防”。可为什么敢屡屡伸手、并且能屡屡得手?其主要症结就是责任没压实、监督没到位,让扶贫政策和资金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梗阻。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硬骨头”就在于“最后一公里”。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落实“两个责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压力呈递减趋势,越到基层,压力越小,责任链条在“最后一公里”空转,监督在“最后一公里”上出现“盲区”。责任和监督不到位,就会出现许多边界不明、情况复杂的模糊地带,那些不法分子就会乘虚而入。
打通扶贫领域的 “最后一公里”,首先就是要压实责任。通过检查考核、督促指导、约谈提醒等方式,把压力传导到基层、责任压实到基层,切实解决“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的问题。其次就是要监督到位。基层农村点多面广,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往往都是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暗自滋生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健全监督机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依靠群众的力量,编织一张由千万双群众慧眼构成的监督举报网。此外,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执纪、严肃问责,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震慑一片,并且要加大曝光力度,把那些向扶贫款物伸手的丑行丑态都放到阳光下晒一晒。 (陈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志杰)户县纸房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山区学校,目前只有66名学生,都来自贫困留守家庭。5月4日,户县拘留所为这里的孩子,每人量身定制了一套崭新的校服。得知警察叔叔为他们送来了新校服...
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