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黎
春暖花开,沿着西安绕城高速至108国道相继来到户县的蒋村镇和涝店镇。随机走进几个村,干净的水泥道路连缀着一排排漂亮的院落,随处可见倚墙晒太阳的老人,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田地里杏花正浓,大棚里油桃和树桩月季正在努力开花结果……作为未央区定点帮扶的两个乡镇15个村寨,3年来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脱贫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记者一行满怀兴奋,准备一探究竟。
第一站,我们来到蒋村镇的甘峪沟村。这是一个从山里搬迁出来的新村庄。走进村里,49岁的陆方琴正在家门口的小菜园里翻整土地,提起村子里这几年的变化,她感触颇深:“这几年,村里面貌变了不说,生活方便了,收成也好了。”她说,未央区援建的点亮工程、绿化工程等让村子变了模样。“打井工程解决了村北230亩地的灌溉问题;补齐农电改造资金,彻底解决了电压不稳问题;援建的2100米的人畜饮水工程也顺利完工。”村委会主任申健康说起这些,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子产业收入明显增加,“我们计算过,光打井工程解决了灌溉问题,一年就给村子增收了8万元。”
记者获悉,未央区帮扶户县15个村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资金就超过200万元。累计整修硬化道路53700平方米,安装配套路灯256盏、修建蓄水池1座、整修排水渠1500米……
要致富先修路,如果说大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是未央区帮扶贫困村的第一张“药方”,那么,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就是第二张“药方”。
记者见到付家庄村43岁的牛建定时,他正开心地分享着“致富经”:“祖祖辈辈种玉米和小麦,可总感到年年不挣钱。”2014年,他将家里的4亩地改种户太八号葡萄,去年第一次挂果收入就翻了三番。“今年挂果会更密,收入会更好。”
记者了解到,付家庄村在未央区帮扶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全村猕猴桃、葡萄的种植面积从不足100亩增加到300亩以上,全村人均年收入从三千多元增加到五六千元。与此类似的谭家村,则在未央区的推动下,从种粮食为主,拓展为油桃、苗木、樱桃等。在油桃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2014年又在未央区谭家街道和区住建局的指导下引进了树桩月季这种观赏性经济作物。这种嫁接可以开出红黄白三种颜色花的月季花,一投入市场就备受青睐,首批5亩成品销售一半,收入就有60多万元,利润十分可观。今年他们一鼓作气,又将种植规模扩展到了30亩地;目前产品还未上市,就不停接到各方咨询电话。
第三张“药方”,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拓展销售渠道。洪庵村种京亚葡萄已有十余年,90%村民都种这种紫红色、较早上市的葡萄。为了让这种葡萄销售得更好、更远,2013年帮扶组进村,积极打造葡萄销售网络宣传平台,分别在户县祖庵镇和北二环和生国际食品交易中心免费设立了“户县洪庵村葡萄直销点”,带动了村里葡萄的名声和销量。在帮扶组支持下,不少村民开动脑筋,搞起了网络销售,取得不错的效果。记者获悉,目前15个村都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志愿者队伍、互助资金协会,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产业上精准帮扶,带来村民家庭收入持续增长。未央区帮扶户县两个镇三年来,累计为户县15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688.7万元,让2807户、11738人真正受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00元的脱贫标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昊)近日,省粮食局在商洛市召开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座谈会,会议专题交流和研究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问题。会上,各地汇报交流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国有粮食企业...
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