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根
史安民
胡伟
郭英武
丁艳利
郭新兴
宁蒋娟
王兴华
肖养红
陈书贵
近年来,西安市大力推进以特色、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推出了一批城乡居民假日农家乐园,农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农民先进典型。今年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将隆重表彰评选出十位“最美农民”,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为西安农业建设做出不懈努力,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灞桥区狄寨街办杨家沟村村民陈传根——
发展设施农业带动周边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陈传根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劳作的艰辛,不但自己发展设施农业发家致富,同时带领周边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为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许多农户在给陈传根的种植基地干活时,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也开始搞无公害、绿色种植,种植农户越来越多。种植规模扩大后,陈传根把工作重点放到销售上,有效利用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会和“互联网+”的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了解市场信息,推销农产品,使农场基地和周边群众的产品很大一部分还未采摘就有了销路。
关于未来发展,陈传根信心满怀,他将继续以生产健康、安全、绿色的农产品为己任,以带动周边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依托家庭农场优势,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构建休闲观光农业,发掘采摘园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周边樱桃、葡萄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高陵区通远街办何村社区主任史安民——
将以带动农民致富为终极目标
高陵区通远街办何村社区主任史安民今年63岁,上任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大规模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何村的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不足2500元,提高到2017年的28000元,何村已成为西安市“先进科技示范园”、陕西省“小康示范村”、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何村大棚菜发展虽早但步履艰难。2005年,史安民卖掉自家粮食当路费,带领6个村民组长远赴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菜技术,高薪聘来技术员,召开村民现场会进行思想动员和技术指导,当年发展大棚400栋,并很快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到2012年,大棚猛增到3140余栋,人均达到1.3栋,占村土地面积的92%,每年向市场提供芹菜、辣椒、豆角等蔬菜两万余吨。
在何村大棚致富的同时,史安民不忘带动全镇、全区,大力推广温室大棚,使温室大棚短短三年内辐射到高陵全区。现在,通远街办大棚达到6000栋,全区达到10000余栋,温室大棚已成为高陵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和主打品牌。
临潼区斜口街办白鹿观村上房组村民胡伟——
以传帮带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1990年,胡伟怀揣着畜牧养殖的梦想,来到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他一边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一边参加临潼区兽医职业继续教育。胡伟理论联系实际,他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推广标准化肉鸡产业,使临潼的白羽肉鸡产业得到空前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自己事业发展起来的同时,胡伟投身于广大农民中去,做农民的贴心人。2017年在临潼区扶贫攻坚产业脱贫工作中,胡伟承担30户建档立卡户的产业扶贫工作,积极参与全区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并连续4年为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4年共计分红37.8万元。胡伟还联系穆寨村包村干部吴雪利,一对一结对子帮扶贫困户髙根象,为贫困户提供蛋肉鸡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技术,赠送养殖资料,热心的服务燃起了这个下肢瘫痪的贫困户生活的信心。
胡伟表示,要想带领农民致富,就要不断打磨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传帮带形式带动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脱贫。
阎良区英武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英武——
带领乡亲奔走在致富路上
“我从小就喜欢在地里干活,但是农民劳作太辛苦,收入也不高,我想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种甜瓜,让乡亲们年复一年的辛苦能有相应的回报。”这是郭英武2009年建立合作社的时候最朴素的想法。
十几年前的关山镇种植甜瓜的农民很多,但是那时设施简陋,竹竿大棚很容易在大风中遭遇毁灭性的打击,造成瓜苗全部死亡。为了实现增收致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提升农户收入,郭英武多次到安徽、北京等地去学习技术,购买设备。其间郭英武也经历过挫折与失败,但他不放弃,耐心钻研农业技术问题,如今郭英武的有机农业做得有声有色,很多新的技术在大棚中都有应用,特别是有机质的无土栽培,彻底解决了甜瓜重茬种植带来的问题。
从2009年成立甜瓜专业合作社最初流转的30多亩土地,到如今的上千亩十几个品种的甜瓜,关山镇界坊村的郭英武带领150多户社员一直勤奋奔走在致富路上。
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艳利——
用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
2005年起,丁艳利开始从事水果批发行业,随着水果销售经验和人脉的积累,她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认识到农业发展要有规模,才能有市场话语权,效益才能保证。2008年,丁艳利成立了咸阳东山果品有限公司,并与陕西的民生家乐、世纪金华、人人乐、喜临门、华润万家、佳美家、好又多等大超市对接和配送,同时扩大对上海、嘉兴、重庆、厦门等各大水果市场的批发销售。
“我的根在鄠邑区,一定要为家乡做点贡献。”抱着这样的信念,2012年5月丁艳利组建了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在蒋村镇青山村流转土地50亩,以种植户太8号、夏黑等葡萄品种为主,2016年又在祖庵镇响桥村流转土地100亩,建成西安东山葡萄新品种基地1个,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2017年基地生产优质葡萄400吨,帮助周边群众销售葡萄3100吨,实现销售收益3000万元,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500人,为当地果农解决了瓜果销售难的问题,带领他们走向致富之路。
灞桥区萌辉农机专业合作社郭新兴——
当好农机手给乡党们把地“拾掇”好
“在许多人眼里干农活当农民是很辛苦的,但是在我看来,农民是自由的,干农机行业是快乐的。”郭新兴的父亲郭解放是拖拉机手,从小受父亲熏陶爱上了农业机械,这一爱就是近30年,从小时候父亲修车时递个扳手螺丝一直到现在自己拥有几十辆农机具,郭新兴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农机梦。
1995年,灞桥区的很多农田还是靠人力点播玉米、施肥,一个人最多一天能收拾完2亩地。郭新兴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跟几个农机朋友商量玉米旋播技术在本地区的适用性,购买来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大幅节省了秋季玉米的播种时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从此郭新兴的名字在新合辖区内几乎家喻户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郭新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机手大赛总决赛上,从19个省300多位农机精英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国第六的好成绩,郭新兴怀着一颗干一行爱一行的初心,在农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了自己的农机梦。
长安区合民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宁蒋娟——
“瓜大姐”的IT生意经
“瓜大姐”宁蒋娟是长安区大兆街道大兆村人,2009年12月,她牵头发起成立西安市长安区合民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注册了“大兆”“瓜大姐”的品牌,采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申请了农产品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相继推出会员制和各类近郊农场游活动,同时积极打造互联网线上线下平台,如今线上关注用户已突破9万人。
为了缓解部分农产品菜贱伤农的困扰,宁蒋娟加大了农产品的加工研发力度,把农户生产的甜菜根及其他蔬菜制作成各种蔬菜茶叶和养生挂面,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
同时,宁蒋娟还注重培养新生代农业人才,她将合作社作为培训基地,定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引导有意愿在农业领域发展的大学生们,让这些“有文化、懂科学、会技术”的新生力量为新型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周至县职业农民协会会长王兴华——
用农业示范园做好示范带动作用
“我一直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务农也要讲科学。”王兴华表示,以后将继续用农业示范园做好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周至县职业农民协会成员致富奔小康,帮助更多农民,为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过上幸福日子。
上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的他留在了农村,从此与农业打上了交道,但一年到头日子总是紧紧巴巴。不甘于现状的他时常梦想着要干出一番事业,经常购买一些农业科技书籍、杂志、报纸等,通过研读结合切身生产实践,领悟出一些省时省力又有效果的实用技术,时间一长,他在当地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庄稼医生”“贴心能人”。
付出总有回报,他在服务群众中发现了商机。2003年,他凭借自身掌握的农业知识,从事起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的销售服务。他还陆续承包土地30余亩,从事水蜜桃和樱桃栽培,示范推广果园免耕生产技术,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果品生产,硬是把田峪河岸的荒草滩变成了“聚宝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长安区万缘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养红——
带动农村妇女再就业再创业
2012年底,肖养红组织建立西安市长安区万缘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一家集蛋鸡饲养、鸡蛋销售、苗木培育、养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蛋鸡存栏10万羽,年产鸡蛋1500万公斤,带动当地农村30多位妇女再就业。
合作社为社员、农户统一购进种鸡、提供饲料配方、蛋鸡养殖技术、防疫和产品的销售等服务,制定了合作社运行章程,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运行模式。2017年生产鲜鸡蛋1500万公斤,实现综合销售额1300万元,年实现利润15万元,吸纳当地临时工劳动力80人,解决就业20余人,其中吸纳农业妇女临时工劳动力36人,解决妇女就业9人,安排贫困家庭人员13人。2018年继续发展社员10人,其中发展妇女社员6人,重点带动农村妇女再创业,安排再就业妇女20名,安排贫困家庭人员就业8人。
蓝田县黑沟村党支部书记陈书贵——
村民住上小洋楼农村呈现新气象
走进黑沟村,这里恰如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画卷,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徐徐打开,舒展在眼前,一幢幢富有现代气息的村民小洋楼与乡村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盛开的花草,清丽的环境,展现出新农村的新气象。
在村支书陈书贵的带领下,2010年开始,黑沟村以核桃产业为村主导产业,发展优质核桃栽植4100余亩,建成380平方米核桃加工厂及加工设备。同时,黑沟村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村上铺设了28.3公里的水泥硬化道路,修建村民文化休闲广场,配置各类健身器材,如今黑沟村189户村民已入住富有现代气息的村民小洋楼。黑沟村也先后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精神文明先进村”。
在黑沟村担任村干部36年,陈书贵深爱着黑沟村这片土地。他说,他会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勤勤恳恳带领黑沟村村民走上致富路,为西安的农业振兴贡献微薄之力。
本版文/记者郭旭图/记者李安定
新闻推荐
读书破万卷建功新时代 “中铁二十局集团工会杯”陕西省职工读书征文大赛表彰座谈会侧记
“今天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确实很重要,也很意外,让我认识了很多老师,鼓励我以后更好地去读书和写作。”昨日,在由本报与中...
高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陵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