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梁德怀老人制作的微缩“西安城”上图:今年80岁的梁德怀老人讲述微缩“西安城”的制作历程。
今年80岁的梁德怀老人,是长安区滦镇街道办事处内苑村村民,出于对西安古建筑的热爱和木工制作的酷爱,前后花费了20年时间精工细作,用10万多个木质零件建成了一座微缩“西安城”。虽然是微缩版,但老人的作品严格按照榫卯结构制作,微缩城墙作品和实体的西安城墙“无异”。
取材都来源自家种的香椿树
12月10日,记者来到梁德怀老人家,从前厅进入二楼,眼前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房子内竟有一座“西安城”。因为老人身体不好,说话吃力,老伴倪利珠介绍道,这就是老梁用20年时间完成的作品,这件作品按照200∶1的比例将西安城制成了微缩景观,除了有钟楼、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等古建筑外,还有完整的西安城墙。
细看这些微缩景观作品,工艺精湛、精巧至极。城墙的18处城门、70个城门洞、44个马面、44个敌楼、4个角楼……都与西安城墙形态一致,就连细小的风铃等细节也分毫不差。“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我想让这些流传下来。”梁德怀说,因此他就开始手工复制西安城的古建筑,只是没想到为了实现这个想法,竟用了20年时间。老人所有的作品全部由榫卯结构制成,取材都来源自家所种的香椿树。
查阅大量资料力求准确还原
“他这辈子就喜欢干这个,为了测量数据,光是城墙他就上了上百回。”倪利珠说,老人从小就喜欢看木工制作方面的书籍,平时一有机会就动手做些小玩意,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帮着乡邻维修、制作纺织机,帮人制作蝈蝈笼子。1966年从部队复员后就进入西安市古建队工作,专门修复古建,并且参与过西安城墙修复工作,之后在市政公司负责制作木质门窗。因为工作的关系老人经常能够与西安的古建筑亲密接触,休息时他还会骑着自行车实地考察,记录各种古建的细致数据。如今老人案头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20世纪80年代测的城墙垛口、门洞等的长宽高数据。退休后,老人将前期搜集的古建筑资料进行了整理,并且手绘了建筑图纸。从1999年开始,老人的古建筑微缩景观正式开建了。
这20年来,梁德怀老人只专注一件事,就是在自家绘图、选材、加工、组装,制作各种西安的古建筑。最终在2007年,老人初步完成了钟楼、鼓楼、西安城墙、大雁塔、小雁塔、含元殿、长安塔等微缩景观制作,后续老人又制作了许多西安城内具有代表性的新老建筑微缩景观。
没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
“老人平时很神秘,几乎不出门,每天只能听见他家传出电锯工作的声音。直到后来老人将自己的作品摆到了自家院子,大家这才知道这么多年他在干什么。”老人的邻居安师傅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2008年老人的作品被安排到村里的文化馆进行了连续三天的展览。当时乡邻们见到这些微缩景观都惊呆了,一座“西安城”共有10万多个零件,组装这些小物件竟然没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全部都采用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
此后,这些作品还被运到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展览。倪利珠说,这些作品就是老人的命根子,展出前老人在每个零件的背后都标有编号,并且亲自到场拆卸组装。为了展出这些作品,老人在2013年对自家的老宅进行了改扩建,特意将二楼打造成了“展厅”,并且为微缩的城墙景观制作了展台,还在护城河边加了灯带装饰。
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保存古建筑
从1999年到2019年,梁德怀的微缩景观制作仍在进行,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出远门活动,只是对原先已完成的作品进行局部加工、打磨,并且进行更加细致的微雕创作。“这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爱好,我们一家人都支持他。”倪利珠说。
梁德怀说,直至今日作品才算真正完成,但是自己的手工制作不会停止。他希望能用特殊的方式将西安城的古建筑保存下来,也希望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让这些作品走出内苑村,走出西安,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丰富的人文底蕴。
文/图首席记者龚伟芳实习生赵曦
新闻推荐
我常常羡慕现在的中学生,三餐不重样,天天有肉吃,比起我们背馍上高中的苦难经历来,简直是跌到福窖了。我是八十年代初...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