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政部门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行动。本报通讯员李耀摄
陕西省民政干部入户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本报通讯员李耀摄
陕西省民政干部深入低保户家中查看低保金是否按时发放。本报通讯员李耀摄
本报记者秦华
在不久前的两场大雪中,陕西省民政系统“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效果显著。陕西民政网、陕西民政微信公众平台统一公布了全省100个救助管理站的求助电话和地址,民政干部还多批次到大街小巷巡逻,短短几天,全省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000多人。这条备受关注的新闻让许多人的心里感到暖暖的。
如何保障全省困难群众吃得饱、穿得暖、有房安居、有病及时得到医治,成了萦绕在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民政干部心中的一件大事。
1月15日,省民政厅副厅长曾明告诉记者,为切实安排好冬春困难群众生活,陕西省民政部门结合中央和省上有关精神,要求各级民政部门消除救助盲区,兜住保障底线,真正做到“雪中送炭”。
A决不让一名受灾困难群众为生活发愁
2017年,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给陕西省人民群众造成不小的损失。灾害无情人有情。面对灾害,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担当,及时发放各种救灾物资,让受灾困难群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为生活发愁。
据了解,2017年,陕西省累计发生洪涝、风雹、干旱等9类自然灾害435次,全省10个市、98个县(区)、1020个镇(乡、街道)共687.9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9万人;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51万间,一般损坏房屋4.1万间;农作物受灾733.18千公顷,绝收10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3亿元。特别是发生在榆林的“7·26”洪涝灾害和陕南的秋淋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面对严重灾情,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有序组织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全年下拨中央和陕西省救灾资金5.7344亿元,调拨棉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11.36万件(套),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饮用水喝、有安全住所、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
在积极救灾帮困帮扶的同时,如何保障好困难群众冬春生活尤其是过一个祥和的春节,成了省委、省政府操心的大事。省民政厅未雨绸缪,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着手进行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先后派出7个工作组,通过进村入户、当面询问、查看台账等形式,深入了解受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情况,督促加快灾后重建工作。中央和陕西省先后下拨冬春救助资金3.055亿元,调拨棉衣被4.39万件(套),重点解决冬春期间受灾困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问题。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7·26”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榆林市绥德县,欣慰地看到灾后的古城绥德秩序井然,干净整洁。在受灾最重的名州镇裴家峁村,困难群众李志江家中的两间平房在“7·26”洪涝灾害中被严重损坏,生活用品全部淹没。他的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还未参加工作,其余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场大灾,让李志江全家雪上加霜。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党和政府对他实施紧急救援,给予救助资金2000元,还发放了棉被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灾后,在政府的帮扶下,他花费8万元左右重建了3间平房,政府及时给了他3万元的恢复重建款。望着新建的房子,李志江说:“今年过年就在新房子里过了。灾害无情人有情,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使我们一家在灾后能够迅速恢复重建,生活得到保障。”
B想着村里,还要惦记着城里
快过年了,农村的困难群众生活怎么样?城里的困难群众生活怎么样?想着村里,惦记着城里,成了陕西省民政系统眼下最放不下的事情。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6.2万户、31.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8万户、88.5万人。为了对全省城乡困难群众实施有效救助,去年以来,省级共下拨各类社会救助资金70.1亿元,其中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8.3亿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8.3亿元,医疗救助资金10亿元,临时救助资金3.5亿元。
与此同时,陕西省还对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不断出台更实惠的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尽力让他们衣食无忧,尽力让他们温暖过冬。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全省现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2.5万人,集中供养最低限定标准每人每年6000元,分散供养最低限定标准每人每年5500元;有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452所,集中供养3.9万人;有城市特困供养人员7936人,集中供养3552人,散居4384人,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月800元,散居每人每月500元,城乡特困供养人员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家住铜川市三里洞矿区的吴树民,过去一直靠打零工过日子,现在年龄大了干不动了,政府给他办了低保,现在一个月500多元能保障他有饭吃、有衣穿。他说:“政府每月给我500多元,逢年过节还给发红包、送米面油、送过冬盖的穿的,我是有人管的人。”
为了有效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问题,2017年以来,省民政厅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连发三个通知,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将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一站式”定点范围,在省级层面实现了医疗救助信息系统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大病保险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了医疗救助的时效性,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得到及时救治、及时救助。陕西省去年共实施医疗救助128.8万人次,其中重特大疾病3.03万人次,人均救助7258元,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
李水牛是西安市临潼区相桥街道办事处八里村贺中组人,家里6口人,孙子李俊谦自出生就患有先天性骨髓衰竭疾病,花费高,债务重。由于李水牛与妻子年老力衰,儿子与儿媳为孩子治病四处奔走,没有时间外出打工,导致家庭入不敷出,生活陷入困境。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李水牛从2017年6月1日开始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家月享受低保金合计1920元。从2016年到2017年,短短两年间,李水牛给孙子李俊谦治病先后花费67万多元。如此高昂的医药费,对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正当李水牛一家愁眉不展,认为无路可走,可能终生要负债时,在新农合报销、政府托底、民政医疗救助的合力支持下,李水牛一家仅承担了55291.85元的医疗费用。看着病情日益好转的孙子,回想着原来那些困难的日子,憨厚的李水牛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一家人希望!”
C特殊困难群体更需要温暖的“阳光”
在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他们更需要救助,更需要温暖的“阳光”。
曾明告诉记者,为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陕西省在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为他们提供有效物资保障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工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数据动态管理;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孤儿大学生福利政策;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
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不满16周岁农村留守儿童13.85万人,较2016年第一次的摸排数减少了10.9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下降。陕西省先后对29750名无人监护和父或母无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落实监护责任,并与委托监护人签订家庭监护责任书;帮助451名(9年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农村留守儿童返校复学;为3085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落实户口登记。2017年,补助全省孤儿大学生学费320万元,提前下拨2018年中央和陕西省孤儿基本生活费7021万元。
今年13岁的李小丽(化名)是长安区杜曲街道东杨万村人。父亲患肺结核,2012年父母离异,之后母亲再婚,很少与李小丽联系。由于其父亲所患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生活困难,李小丽被确定为困境儿童。政府给予她政策性关爱,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给予临时救助金3000元,并为其父亲进行了大病救助,村委会主任个人还每个月给小丽生活费200元。由于缺乏情感沟通,隔代监护不稳定,李小丽表现出精神异常。长安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制订了一系列帮扶计划帮助小丽走出困境。他们7次家访,一次次和孩子交流沟通,并请心理咨询师在家访时对其进行人际交往和情感支持等心理辅导,还为其申请教育资金2400元。一枝一叶总关情,社会的关爱渐渐温暖了小丽的心,她的小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短评
时刻把困难群众冷暖放心上
秦华
冬春时节,最让人关心的是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怎么样?他们的冷暖安危怎么样?他们能温暖过冬吗?一个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梳理。相关部门要把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切实消除救助“盲区”,全力兜住保障“底线”,时刻把困难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如何把困难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关键要用心、用力、用情。
用心,既要“身入”还要“心入”,用心去聆听困难群众的心声和意见,多问实情,多提问题,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脚踏实地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
用力,既要走出机关下到基层,还要进村入户,走街串巷。真正的用力就是要切切实实给困难群众解决当务之急,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困难群众满意就行。
用情,面对困难群众既要真心还要用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带着与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就会心无旁骛,如同对待家人,就会了解到更真实的情况,就会像给自家人办事一样,心甘情愿,不辞劳苦。
新闻推荐
关注西安户籍新政 雁塔:每天延长5小时办证 长安:设叫号系统和自助取证机
1月20日,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请来警务监督员参观、监督民警办事效率。一位群众在民警指导下,运用自助系统取证华商报记者陈团结摄昨日,华商报A03版刊登了《学历落户只需身份证毕业证》的新闻,针对户...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