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类似事情时有发生:亲人失踪,当事家庭多方苦寻,甚至报警也未果,而此时,失踪者也许正在民政部门管辖的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失踪人口信息库和救助人员信息库分属公安和民政两个系统。两个并列的集合常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同步共享。即使偶有交集,也是救助站与当地公安携手努力的结果。
这种“两个圈子”不兼容的瓶颈正在一步步打破。
在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和创新下,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率先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设立警务工作站,信息同步、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民政、公安系统联网首创全市乃至全省先河。
“警务工作站民警通过人像识别系统又找到一位受助者的家!”
2017年10月18日,这一喜讯传遍了西安市救助管理站。
“这是一位脑瘫后遗症致半身不遂的老人,口齿不清,好在我们辗转努力,在民警协助下帮他找到了家。”10月19日上午10时,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时锦女士言语间透着喜悦,“这是公安长安分局设立警务工作站以来,在民警通过人像识别系统帮助下,我们帮第6位受助者找到了家。”
公安系统和民政系统何时能信息资源共享?
人员失踪,因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信息不能及时通畅,不利于帮助失踪人口及时找到亲人。
2014年10月2日,河南省信阳市一名13岁智障少年王某走失,父母寻找无果。次日,走失的王某被当地派出所送往信阳市救助站安置,10月4日,王某的父母寻儿未果到信阳市公安局浉河分局报警。2015年4月22日,失踪半年多的王某不幸死亡。因公安失踪人口信息网和民政部门管辖的救助人口寻亲信息不相连,尽管王某父母多次报警多方寻找,但始终找不到儿子。
河南信阳市公安、民政等部门相关18人被追责。当地职能部门吸取教训,采取措施亡羊补牢,从2015年5月起,河南省信阳市公安局在信阳市救助管理站派驻警务室,成为公安和民政(救助站)联网的全国首例,信息资源共享。
2017年3月20日,华商报《原点周刊》栏目,A06、A07版刊发“失踪者家庭的期盼”,呼吁西安公安、民政部门尽快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引起西安市民政、公安等单位的高度重视。
见报当天,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会贤召集专题会议,研讨此事,决定派员赴救助站实地调研。
3月21日上午9时,公安长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护军带领户政、治安、巡警大队等部门以及韦曲派出所相关负责人来到位于长安区的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展开实地调研。之后,公安长安分局开会研究决定,拟成立救助站警务工作站。
3月28日,马护军带领户政、刑侦、指挥中心、韦曲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赶赴河南省信阳市公安局和信阳市救助站“取经”学习。
救助站里的警务工作站已采集DNA数据近200份
4月初,筹备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警务工作站期间,公安长安分局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职责制度和流程。
据华商报记者了解,目前,该职责制度和流程在陕西省尚属首次,对西安乃至全省各地民政救助和公安协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该警务工作站的工作职责共七条。其中一条就要求值班民警认真做好人口信息查询工作,严格按照市公安局人口信息查询规范和数字证书使用规范进行查询,建立工作台账,如实记录查询内容,及时向市救助站反馈查询情况。
与此同时,在西安市民政局积极支持下,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安排专门的办公室,给值班民警办公提供便利。
4月6日上午,设立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楼上的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警务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
“除具体职责外,警务工作站还明确值班民警固定上班时间和随机工作时间。”10月10日,马护军介绍,因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负责6个城区自愿接受救助乞讨流浪人员,并非每天都有受助的新人。值班民警每天上午在救助站值班,下午或者晚上回派出所工作,一旦有新进入受助人员或突发情况,会随时赴救助站工作。这样既不浪费警力,又能更好为救助站提供便捷服务。
“警务工作站太实用、太便捷了”,提到设立的警务工作站,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时锦女士说:“期待已久终于有了结果。感谢《华商报》和公安长安分局的支持。有了警务工作站民警的帮助,我们站受救助人员信息会和公安失踪人口信息及时得到对接,而且民警的核查工作,帮助我们少走了许多信息核查的弯路。”
时锦说,救助工作并非是民政部门一家之事,需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公安、城管、街办或乡镇等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公安机关对救助站工作提供大力支持。早在2016年,公安长安分局有关业务科室和韦曲派出所等部门主动到西安市救助管理站采集受救助人员的DNA,将DNA数据输入全国公安部门失踪人口信息库与相关数据比对,一旦发现有报案记录的失踪人员的DNA有吻合的,加快失踪人口家庭的及时寻亲。
据介绍,2014年至今,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城六区,不含其他区县救助站)共接待求助人员32502人,无法清楚表述身份信息,需要多方落实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0%,其中一部分人员因为沟通障碍,至今无法与家庭取得联系。今年4月初,警务工作站成立以来,值班民警采集受救助人员DNA数据近200份,积极与公安系统失踪人口信息库数据比对,重点对长期滞留人员进行信息查询和比对,帮助6名受救助人员找到亲属。
截至目前,警务工作站民警帮助推进271名受助人员的信息核查和信息推进工作。长安警方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成立的警务工作站,成为西安市乃至全省首家借助警务通等高科技展开警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与此同时建立的长效机制,提升了公安机关对社会管控能力,进一步拓宽了服务社会的渠道。
警务工作站民警手里有三件宝贝
10月11日上午8时50分,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警务工作站,公安长安分局韦曲派出所民警杜犇和同事开始忙碌起来,向救助站工作人员了解最新信息,仔细地对新接收的受助人员进行信息核查。
杜犇手里带着三件宝贝,分别是公安专用的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警务通、手持警用PDA(即个人数字助理,融合微电子、光电子、移动计算机等多项高科技技术的一种终端系统)。
杜犇介绍说,这三件警用宝贝,只有公安民警用专用的钥匙才可以打开,他们会在受救助人员到达救助站24小时内,及时录入其个人信息,采集DNA数据上传,可以将救助站失踪人口和救助人员的信息纳入公安机关失踪人口信息库查询比对,还可以在全国人口信息网查询疑似受救助人员信息,尽快找到其亲人。同时也可以将采集的信息和数据与公安机关建立的违法犯罪包括在逃人员的信息进行比对,一旦确认失踪人员或发现违法人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大大提升在救助站的工作效能。
杜犇称,救助站受救助人员信息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信息较完整的,可清楚知道自己的姓名、户籍地或身份证号、出生年月日,他们会很快上公安网查询出结果,帮助受助人员查找到亲人;第二类是信息残缺或受助人员有智障、语言含混不清或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通过手持警用PDA中的人像识别系统进行扫描,通过与户籍人像比对,确认其身份。但是,由于受助人员大多流浪或多年在外等原因,其体貌特征变化过大,与户籍图像差距很大,对目前留在救助站50多人逐一扫描后有数人身份确认,帮助找到其家人。
他们这样找到家
1 通过人像识别
帮宝鸡农妇找到家人
警务工作站刚成立5天时,民警通过人像识别系统确定了长期留在救助站生活的妇女无名氏真实身份,帮助她找到了家人。
4月11日,警务工作站民警对9名受救助人员进行人像识别。其中,5男4女,成功1人。原来,早在2013年12月,流浪乞讨的妇女无名氏被送到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安置生活。该妇女不知道自己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今年4月11日,民警通过人像比对后发现,她正是岐山县蔡家坡走失多年的66岁妇女李某。
救助站工作人员高琳女士称,李某身份确定后,她先与蔡家坡派出所值班的秦警官取得联系,在秦警官帮助下,后与李某所在村子的村主任、村组长取得联系。村干部告诉高琳,多年前,因至亲出现意外,李某精神受到创伤,变得沉默寡言。2012年11月,李某离家走失,其家人四处奔走寻亲未果。多年来,她的儿子、女儿在宝鸡、西安等地一直在寻找母亲。
4月11日,接到母亲确切消息,不到一个小时,在西安的女儿将李某接回了家。
2 走失两年多的亲人
原来在救助站
4月12日,喜讯再次传来。民警通过人像识别系统确定了长期留在救助站生活的妇女胡某艳的真实身份,帮助她找到了家人。
救助管理站女工作人员米二艳对此记忆犹新。早在2015年6月30日,胡某艳疑似精神障碍在城区流浪,后由公安机关送到救助站生活。尽管救助管理人员多次耐心、细致问询,但她自称吴某艳,46岁,先说家住“高陵的刘家村”,后又说家住“灞桥耿镇耿北村”,救助站工作人员先后与高陵区、灞桥区等地救助站、当地政府部门联系未果。
“民警通过人像识别系统才发现,她是临潼区北田街道的人,根本不姓吴,而姓胡。”经临潼区北田街道办和胡某艳所在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协助下,胡家人赶到救助站,将走失两年多一直寻找未果的亲人接回家。
3 男孩负气离家
民警帮忙联系家人
“我们当时救助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一开始,他啥都不愿意说,多亏警务工作站民警,通过人像识别系统确认他家就在西安市城区住。”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安置科科长张映涛感慨地说,个别思维正常健康的受救助者因家庭矛盾等原因,故意隐瞒或谎报个人信息,给救助站寻亲工作带来极大难度,好在警务工作站成立后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
张映涛说,2017年7月10日,该救助站内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始终拒绝与任何人沟通交流。根据他的体貌特征初步判断年龄在15岁左右,救助站就先进行救助安置。随后,按程序多次与他耐心攀谈,但男孩说的信息自相矛盾。
“这个娃几乎是在一天里说了好几个走失的版本,根本无法落实。”张映涛说。很快,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警务工作站民警。经公安机关人像识别系统比对,救助工作人员哭笑不得。
原来,19岁的张某是2017年高考生,家住西安市新城区。6月20日,高考后因家庭矛盾负气离家出走。父母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寻找未果甚至报警求助。7月11日,得到儿子确切消息后,张某父母赶到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将儿子领回家。
4 帮流浪的五旬男子回到丹凤老家
“这两天通过警务工作站人像识别系统,我们又帮一个受救助的大叔找到了家。”10月19日上午11时,救助管理站26岁的工作人员李岗开心地说。
救助站服务管理科科长徐建华介绍,10月17日上午10时,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纺织城派出所民警送来一位生活无助的五旬男子。据救助程序和规定,对其进行信息登记后,医护人员检查发现,该男子脑梗后遗症导致半身不遂。
“他来时胡子拉碴,衣服很脏,身上异味很浓,甚至有粪便沾在裤子上。”徐建华说,救助工作人员悉心照料,先帮他洗澡,换上崭新的内衣内裤和外套,安排食宿。18日上午,工作人员帮他理发、刮胡子,之后帮助他整理床铺。
“我是专职负责这个大叔信息核查的,”李岗说,18日当天上午自己再次和他攀谈了解基本信息。但无论怎么询问,男子吐字含混不清,口音里夹杂着商洛地方方言。
18日一整天,一连四五次间隔询问,始终得不到准确信息。李岗当即联系警务工作站民警杜犇。正在开会的杜犇借助休息时间使用手持警用PDA,对五旬男子图像扫描,通过人像识别系统确定他是丹凤县人,名叫淡家武,现年56岁,但仅仅有其姓名和身份证号,却没有具体的家庭住址。
李岗随后又联系当初送淡家武来救助站的公安灞桥分局纺织城派出所,在户籍民警协助下,确定其家住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店子村。19日,李岗与丹凤方面再次确认,当地确有此人,但淡家武离开家乡有十多年了,家里只有他一人。按照民政救助流程,如有亲属就联系,如无亲属或亲属无能力接领的,由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护送至商洛市救助管理站。但考虑到淡家武半身不遂,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决定协助商洛市救助管理站,将淡家武从西安护送到丹凤老家。
10月20日上午9时30分,工作人员将淡家武抱到一辆轮椅上,抬着他下楼再抬上救助专用车。因受助人员淡家武情况特殊,本人半身不遂无法行走,家庭困难等,经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申报上级批准,赠送这辆新轮椅。
之后,标有“西安救助”标志的专车一路长途奔波,途经商洛救助站短暂停留办理手续,下午1时30分淡家武被安全送到丹凤县救助管理站,继续接受救助生活。
“回家了,终于回到家了……谢谢了……”尽管吐字含混不清,淡家武紧握着西安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手连连感谢。华商报记者 程彬
新闻推荐
阳光讯(李晶记者严文辉)10月17日,省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长韩玉军带领工作组到长安区人民法院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预估检查。座谈会上,长安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长毕山祥就“基本解决执...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