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镇都坡文笔塔是藤县唯一保护完好的古塔。塔不高,却雅观别致,墨韵凝香,但凡文人多爱登临,或染翰墨之香,或沾钟灵之气,或赏毓秀之景,无不尽兴而归。
一个晴好秋日,我们一行人深入和平探访古塔。
文笔塔坐落在和平镇都坡村的紫薇山上。我们涉过溪流,穿过野地,文笔塔的真容越来越清晰。只见草木葳蕤,层林叠翠,烟岚弥漫的紫薇山顶上,一座古香古色的宝塔拔地而起,塔尖直指云天,活像一支倒插的大毛笔,“文笔塔”果然神形兼备!
与文笔塔毗邻的是孔圣庙,庙堂庄严肃穆,外墙粉刷一新。跨进孔圣庙大门,迈过侧面的“登科门”,文笔塔便触手可及。抬头仰望,顿觉文笔塔气势恢宏,隽雅古朴,偶有流风淡淡,如丝如缕的翰墨古香似在空气中漂浮。文笔塔为六角空心三层砖木结构,高约17米,厚墙重檐,二三层留有观光窗口,塔壁青砖错缝叠砌,逐层缩级内收,塔顶呈锥形,覆以土瓦。地层和二层门头分别雕刻着楷书“宏开文运”、“文昌阁”字样。三层圆窗上方筑竖匾,内书“魁星楼”三字。塔身厚实的青砖历久弥新,清晰的叠砌纹路,宛若它的年轮,一圈圈绕进了时光的足迹。文笔塔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实属罕见。
由于古塔的木梯承重有限,我们分批登塔参观。我伫立在文笔塔门前,听文友们踏上木梯“咚咚”的足音,以及一阵阵啧啧称奇的赞叹声,不禁陷入沉思:传说,文昌本是天体中一个星座,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文昌阁不仅是为祭祀文昌帝君,以保一方文风繁荣昌盛而建,更是当时文人雅士吟风咏月的风雅场所。怪不得和平镇卧龙藏虎,人才辈出呢!
走进神秘的古塔,文昌帝君的神像与我碰个正面。他慈眉善目,长须飘飘,头戴官帽,身披长袍,眉宇间透着儒雅的清气,不由对其肃然起敬。帝君神像后是一幅麒麟奔跑图,麒麟乃吉祥灵兽,素有“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之说,文昌阁藏麒麟图,确是画龙点睛之笔。可惜壁画已斑斑驳驳,残缺不全,褪落的粉末,犹如时间的碎屑,纷纷扬扬飘落历史的长河。
扶着栏杆,提着裙摆,小心翼翼地爬上二层。环视六面,不见诗词歌赋刻于墙壁,不见文房四宝陈于几案,只有栩栩如生的浮雕壁画让游人浮想联翩,有麒麟喷火、天马行空、双龙戏珠……皆是惟妙惟肖。莲步轻移间,闻着塔内古旧的气息,听着木板在脚下“吱呀吱呀”吟唱,那些文人骚客切磋吟咏的盛景仿佛又在眼前晃动。在墙边,两块朱红的木板散落其间。木板油漆大部分已脱落,两行楷书入木三分地刻着:“道光三十年三月吉时重修”“沐恩翰林院孔目邓端临敬”。据说文笔塔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由都坡村邓氏家族出资合力建成,现为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的沧桑,历史的厚重,文笔塔的墨香早已渗进一砖一木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文笔塔的顶层是最好的观景平台,透过圆窗,远眺山如屏障,云林倚岫,濛江蜿蜒西来,秋水无尘,两岸翠竹成林,波光倒影,如诗似画。近俯塔下烟村四五家,楼房六七座,青砖红墙,墙外菜园茵茵,瓜果飘香……好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临此佳境不觉心旷神怡,物我两忘。
文笔塔,一支擎天神笔,铺蓝天做笺,蘸江水为墨,在历史的天空奋笔疾书,那笔耕不辍的精神激励着多少文人寒窗苦读,为造福人民、建设家乡而前赴后继,真是:“历史传文化,时代育英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藤县一年轻男子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疯狂盗撬小车12起,最终被公安民警抓获。近日,被告人李某全因犯盗窃罪,被藤县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一千元。2016年10月份至2016年11月份,被告人李...
藤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