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新闻 岑溪新闻 苍梧新闻 蒙山新闻 藤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梧州市 > 藤县新闻 > 正文

聚散珍于指掌——《柳州古代文化风情录》七笔

来源:南国今报 2014-12-15 19:33   https://www.yybnet.net/

《柳州石刻集》封面宋太宗赵匡义题“精忠”榜书,原藏真仙岩,已毁宋元祐七年(1092)重九日曹现游立鱼峰题名

●刘汉忠

笔者曾有《“迷失”了的柳州石刻》一文(见《南国今报》2013年12月9日),谈到柳州古代石刻的状况,担忧有之,期望亦有之。林林总总的石刻犹如时限上下千年、内容蕴含丰富的一部文献总集,虽然看似芜杂,实可谓山珍海错。然而,摩崖刻于山壁水涯,碑石散存遗址田畴,过去时代的墨拓手录,传承维艰。将石刻图文汇集一编,案前能随时品赏、研究久为学者的期望,也是文化保护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前段时间,随着《柳州石刻集》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柳州古代石刻的风貌得以散珍聚于指掌间,易于阅读欣赏。集中收录遗存石刻旧拓片大多拓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原石已损毁或散佚,因此旧拓成为研究或复刻的惟一依据。即使原石现存的也往往出现文字漫漶、残损等情况,旧拓片也就多有校勘补遗的价值。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石刻漫漶日趋严重,而且最终随时间的流逝而走向灭裂的情况之下,将它以影印方式存真于册本之中,这也是对文物古迹的一种保护措施吧。从这些石刻图影之中,分明可以看到柳州古代历史的一段段片羽流光。

1

艰难的传承

历史上,柳州的石刻一直是地方史志所注重利用的重要文献。其利用方式为拓印或抄录,并以编刊入集得以传承。一些重要的石刻因为原石毁佚,借此得以保留文字,徐霞客《粤西游记》记录的融州知州胡邦用《真仙岩诗叙》、明代龚大器《春题真仙洞八景》这两篇石刻诗文就属于此种情况。嘉庆《广西通志·金石略》(辑录石刻至元代)以拓片为依据考录使文字存真尽可能得到保证,且对考察石刻佚存提供重要的依据。其中辑录真仙岩南宋隆兴元年(1163)张说诗、庆元四年(1198)锜游观题名、绍定元年(1228)创置融州贡士库记、德祐元年(1275)刘子荐诗,也都是原石佚毁,通过拓印而留下了孤传文献。

石刻拓印对石刻文献的传播意义重大。传拓过程的艰辛,徐霞客在真仙岩释读、拓印碑刻有很详细生动的记载:

二十九日,搜览诸碑于巨石间,而梯为石滑,与之俱坠,眉膝皆损焉。

七月初一日早起,以跌伤故,姑暂憩岩中。而昨晚所捶山谷碑犹在石间,未上墨渖,恐为日烁,强攀崖拓之。甫竟而参慧呼赴晨餐,余乃去而留碑候燥,亟餐而下,已为人揭去。先是,余拓左崖上《老君像碑》,越宿候干,亦遂乌有。至是两番失之,不胜怅怅。盖此中无纸,前因司道檄县属僧道携纸来岩拓《元祐党籍》,余转市其连四陆张。拓者为吏所监督,欲候《党籍碑》完,方能为余拓韩忠献大碑,故栖迟以待。余先以余闲取一纸分拓此碑,而屡成虚费。然碑可再拓,而纸不可再得,惟坐候拓者完忠献大碑而已。是日僧道期明日完道碑,初三日乃得为余拓,而韩碑大,两侧不能着脚,余先运木横架焉。

初五日,吴道与境禅之徒始至,为拓韩碑。其碑甚大,而石斜列,余先列木横架,然犹分三层拓,以横架中碍,必拓一层解架,而后可再拓也。然所拓甚草率,而字大镌浅,半为漫漶模糊不清,余为之剜污补空,竟日润色之,而终有数字不全。会拓者以余纸拓《元祐党籍》《老君洞图》与像。下午,僧道乃去,余润色韩碑抵暮。

徐霞客搜览名碑梯滑坠岩而“眉膝皆损”,拓片被他人揭去“不胜怅怅”,为拓碑而“运木横架”。这些,正是古代文人艰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写照。

2

一次规模空前的石刻展览

1935年1月11至25日,胡适应李宗仁邀请有广西之行。他在考察桂林、柳州等地的古迹时,特别留心摩崖碑刻,曾经在日记中有感而发:“广西现有博物馆,设在南宁。我们盼望馆中诸公能作系统的搜访,将各地的古石刻都拓印编纂,将来可以编成一部‘广西石刻文字\’,其是必有不少历史的材料。”抗战时期,广西省政府因顾虑战争对文物的损坏,于1940年起由林半觉先生负责进行大规模的拓印:“蒐讨广西石刻拓本,筹编广西西刻志,冀存一部粤西史迹,六年来获墨拓一千八百余种,凡三千余帧”(《广西石刻展览始末》)。原拟于1942年举行展览,因日军空袭不停无法举行,随后广西沦陷,拓片辗转迁移,最终得以保存,并于1946年举行空前规模的展览。这年9月9日,“广西省历代石刻展览会”在桂林师范学院举行,展出石刻拓本共计319件,分为刻石、碑碣、浮屠、造象、摩崖等五类,其中柳州、融县两地的拓片就有63件。展览会评议会组成时,聘请封鹤君、梁岵庐、任中敏、陈竺同等人为评议委员。《广西日报》为此次开辟特刊专版。12月11至13日在柳州举办为期3天的展览。次年元月在南宁、梧州展出。流动展览在途经的上林、宾阳、永淳、横县、贵县、平南、藤县、兴业、玉林、北流、容县、岑溪各地时也分别举行。广西石刻文物大观,以此为盛会。《广西石刻展览特刊》收录了胡适、朱家骅、傅斯年、徐悲鸿等人为展览会的题词和来函,以及各位学者对广西石刻的介绍考证之文。胡适致广西省主席黄旭初信中提到“昔年遍游桂林、阳朔、柳州诸岩洞”,又再述愿望:“昔年遍游桂林、阳朔、柳州诸岩洞,最萦念于《元祐党籍》两碑,与张孝祥、张栻、范成大诸公题字,与狄青平蛮碑。甚盼省府能利用今日摄影新法,早日编印成书,以饷全国学者。”此议可惜仍然未能实现。所幸的是当年的墨拓大多保存至今,否则立鱼峰和马鞍山、真仙岩被毁损的石刻珍品,不仅不能见其面貌,且不能知其名目,遗憾何止是徒唤奈何。

3

文化意义的解读

柳州区域的古代题刻以文人诗文,咏题山川胜迹和风物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时代而言,宋、元时期题刻的文献价值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典籍中那个时代有关柳州地方文献史料相当少见,而题刻鲜明反映社会生活的特征则更是珍贵逾常。

两宋时期朝廷留心经营广西,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两宋之交的大迁徙浪潮,这里成为文人官宦寓居之地。柳、融文化风气兴盛,从摩崖碑刻大量出现得到印证。文人士夫待遇优厚,休沐宽闲,撰作诗文,研书作画。每于悠游山水佳胜之处,逸兴湍飞而铭记满壁。这些闲情怡然的游赏之情,不仅前代所未有,后来元明清各朝无论数量,或情辞文采都视之不及。

宋代的题刻反映出宋代柳州区域禅宗文化的兴盛。当时柳、融之地,山林胜景不论近州治或僻远之区,如灵泉寺、卧龙岩、高岩、真仙岩等处的开岩摩崖,多出禅悦文人之笔。他们或寄居僧舍,题咏留连之诗文多与参佛相关。但是,因为文献传承的断层(宋、明旧志无传本),这些寺庙的兴立、僧释人物之行迹大多未见于晚近史志典籍,或记载缺略。

石刻的地理分布也鲜明反映文化格局演变和兴衰的痕迹。融水刘公岩在宋代开辟之后为风景禅林,极一时之盛。经元代入明而久已荒芜不堪,行人绝迹。徐霞客考察此地,读“刘公岩碑”而感叹“此洞之始,其开道建阁,极一时之丽。而今乃荒塞至此,益慨融之昔何以盛,今何以衰耶。”风物景观的兴衰映照出文化和经济的变革。柳州马鞍山题刻以仙弈岩出现最早,始于北宋初,显然是文人士夫追寻柳宗元《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记》的结果。延至南宋、元代,内容都是游览题记。至明代,仙弈岩久已人迹罕至,以至徐霞客考察时未能涉足。西麓题刻多与天宁寺(又名灵泉寺、报恩光孝禅寺)修建、佛事活动及士大夫禅悦生活相关。梓潼岩周围的南宋赵兴霦《仙人棋枰诗》、方信孺“钓台”“白云洞”题刻仙人迹等民俗传说有关。至明末清初,这里仍然有与“仙人棋枰”相关唱和的题刻。“开化洞”题字和纪事文,事涉梓潼神供奉。立鱼峰题刻始自北宋,历各朝都有,至今不竭。驾鹤山摩崖始于南宋之初王安中开辟“驾鹤书院”,随后留题者多以追慕前贤踪迹而至。远离州城的陆道岩早在宋代就已开辟,在明代也成为荒凉的榛莽之地。就地理分布而言,石刻作为时代的文化标记,它的分布和兴衰都是颇有意趣的课题,当然也必须是集合研究才得以真正的解释。

新闻推荐

潜逃4天后凶手被抓获

◎后续报道今报南宁讯(记者周如雨)8月19日,梧州市藤县金鸡镇秀安村一民宅内发现两具尸体,分别为一名正在读大学的女生和她的奶奶(本报8月22日11版曾...

藤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聚散珍于指掌——《柳州古代文化风情录》七笔)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