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农民存在无担保物难以借贷的情况,而基层金融机构贷款收不回也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致力信用体系建设,将借贷记录较好的镇和村树立“信用镇”和“信用村”典型,并对其加大放贷力度,促进辖区客户提高信用意识,减低贷款不良率,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信用体系营造双赢局面
近日,在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埌南信用社,来自埌南镇马地村马地组的村民梁志林要办理贷款。为了扩大规模种植佛手瓜,梁志林准备贷款10000元。
在前台,梁志林递给该社信贷员一份借款申请书和一个绿色的《小额信用贷款证》小本。看了借款申请书和小本后,信贷员马上为梁志林办理贷款手续。贷款的手续并不复杂,梁志林很快拿到了10000元贷款。梁志林说,以前贷款起码要五六天时间,现在有了《小额信用贷款证》,办理贷款就快捷方便多了。
梁志林贷款如此轻松、方便,这是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助力建立信用镇贷款新模式的一个缩影。在县政府和人民银行藤县支行的支持下,该合作联社创建了一种由信用社、镇政府(或村委会)以及农户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即信用镇(村)贷款模式。
信用镇(村)模式是在镇(村)一级行政部门监督下,由农信社主持和管理的,农户自愿参与的免抵押担保的农户生产性资金的小额贷款发放与回收体系。在规定期限内参保农户间互相监督,如果镇或村有某一户无法按期归还贷款,该镇或村的农户借贷将受到影响。
一诺千金的“诚信”成为了连接金融机构与参保农户,参保农户与参保农户之间的纽带。这样的新模式提高了农民借贷的信用度,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使农村信用社贷款回收得到保证。
作为第一批“信用村”的埌南村,是以种养为主的村庄。今年该村成为信用村后,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该村信用户采取少上浮贷款利率及开通绿色信贷通道,优先办理,扩大贷款额度。至今年9月末,该村有71户农户用贷款证在农信社贷款,贷款余额为97.8万元,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农户的生产经营有了保证。而该村农户在互相监督还贷情况下,今年到期贷款收回率达到100%。
银政联手成功创建信用体系
追溯信用体系的创建,始于“信用村”的建立。今年7月12日,人民银行藤县支行组织农信社、农行、邮储行到埌南镇与镇政府对接,拟在藤县埌南镇创建梧州辖区第一个“信用镇”。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当地政府一起,以培育“信用村”为起点,建立起信用体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派出骨干员工,到埌南镇每一个自然村走访,了解掌握农户借款需求和信用程度。经过近两个多月的摸底,该社以树典型为开端,以信用度高的村和种养户作为示范,树立了埌南镇埌南村等第一批“信用村”以及欧炳柱等12个青年信用示范户。
树立示范点后,农信社为农户贷款打开方便之门。埌南镇马地村二组梁家寅就是利用信用证贷款种起了橘红。梁家寅所在的马地村由于不良贷款率较低,成为了埌南镇的“信用村”。梁家寅本人也有着准时还贷的良好记录。10月,梁家寅利用手上的信贷证向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申请再次贷款,当即贷到了贷款期限为三年的两万元。
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当地农民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地激发。藤县埌南镇埌南村是“信用村”,由于能通过新模式向农信社借贷,村民计划做大做强种养业,特别是药材佛手的推广种植。为发展种植佛手,该村急需农信社支持贷款资金需求约45万元。为促进“信用村”的经济发展,藤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派出管片信贷员上门逐户了解情况,做好贷款发放前期工作和跟进服务,陆续为村民发放贷款,切实帮助农民致富。
在示范村和示范户的带动下,埌南镇全镇农民群众增强了信用意识,与金融机构有良好的互动。11月10日,藤县人民政府、人行藤县支行确定埌南镇双底村等五个村作为第二批信用村以及27户农户为第二批青年信用示范户,授匾授牌。11月18日,埌南镇成为梧州辖区第一个“信用镇”。
新闻推荐
在市委政法委的协调下,蝶山法院采取联动机制,会同相关法院和部门,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迁出措施2011年11月30日上午,在市委政法委的部署和协调下,梧州市蝶山区人民法院采取联动机...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