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懿
从30米到150米,梧州建筑物高度不断被刷新;从3.5平方米到3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在提高。刚刚过去的70年里,梧州这座城市长高了,长大了,也变美了。曾经低矮的小房子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曾经的农田也雨后春笋般“长出”了一排排具有现代气息的高大建筑。
城市的“生长”,记录着时代变迁,刷新着市民的认知,也寄托着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从1.8平方公里到1800平方公里, 城市扩容脚步不断加快
据史料记载,1950年,梧州市城郊区总面积仅为10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为1.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1165人。经过发展,至2015年,梧州市的总面积已达125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800平方公里。
70年沧桑巨变,梧州的区域格局、城市风貌、经济建设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弹丸之地到三江两岸,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带来了梧州人居环境的发展变迁。
随着梧州城市发展的不断西进,河东片区地少人多、河西片区地广人稀的状态已成过去。如今的河西片区,已成为城市繁华的中心地带。昔日的厂房集中之地,逐渐化身为城市的行政中心、住宅和商业的聚集地。上世纪90年代,丰业房地产、广厦地产、广汇房地产等本土房产进驻河西片区。紧接着,中恒地产、粤成地产、海骏达地产等多个房地产开发商陆续打入该片区,开发兴建了一批批高层建筑和住宅小区,各项生活配套设施随之跟进,居民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如今梧州的城市西面,红岭新区路网和公共设施持续完善和提升。红岭新区路网发达,向西可通梧州南站、西江机场、港口码头,向东连接新兴二路、新兴三路、西堤路,向北向南均可快速通达高速公路出入口,完善的交通脉络初显。随着梧柳高速、环城高速、省际通道和西江三桥的全面贯通,红岭新区将成为梧州交通枢纽的核心,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近年来,精通地产、交投地产、泰基地产、天河地产等纷纷深耕红岭,一批批优质项目拔地而起,几年时间便让红岭新区从一片荒地变成了人居高地。而玫瑰湖生态公园等一大批配套设施的跟进,让整个红岭新区更宜居,并朝着“中央居住区”“城市会客厅”的方向不断靠近,未来它还将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
城市南面,苍海新区拔地而起,显露山水景观、生态新城的格局和面貌,南岸发展不断推进,生机勃勃。苍海新区的发展规划,让更多大牌房企看好这片区域的发展,纷纷拿地进驻。恒大健康集团、恒大地产集团、绿地集团、合景泰富集团、奥园地产等品牌房企的进驻开发,为梧州带来全新的产品以及开发理念,对梧州房地产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推动了梧州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给购房者带来多样化的产品。2020年,同样处于城市南面的南岸片区迎来了重大利好——万达集团的进驻。据了解,万达集团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宜居高端滨江大城——梧州万达广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并将于2021年12月开业。梧州万达广场建成后将为梧州市民提供集人居、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全方位商住体验。
城市东面,万秀区的旧城改造计划正在全面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建设风生水起。近年,美的置业集团有限公司除建设美的中央广场外,还和万秀区签署河东文化旅游新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计划投资约50亿元,为旧城区发展注入新机。而富民片区虽然部分设施老旧,但自然环境良好,社区氛围浓厚,区位、资源等优势明显,吸引了广东光大地产进驻。梧州光大锦绣山河项目是广东光大携手梧州市政府打造的重点棚改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约 50 亿元,投资规划面积约508亩。可以预见,项目建成后,将促使富民片区与老城中心、河西中心、红岭拓展中心和梧州学院片区的错位、互补发展。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今年以来也是利好不断,区域面貌焕然一新,环城高速建成通车,迎来了众多知名企业进驻。最近,工厂路小学还在该区域设立分校,加上绿地集团等开发商的不断投入,片区也将迎来新的跨越。
经历70年变迁,如今的梧州城市新版图呈现出“西进、南拓、东向”的发展格局。
从3.5平方米到30平方米,市民居住环境大改观
如果标志性建筑的“海拔”可以算作城市高度的话,那么70年来,梧州这座城市足足“长高”了5倍。
资料显示,1950年,中山路百货大楼开业轰动全城,这幢大楼虽然也是5层高,但却是梧州兴建的第一个国营大型综合百货商店,曾是老城区最繁华的百货商场。这栋不足30米的楼栋,寄托了不少梧州人的情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筑的不断更迭,城市高度被不断刷新。2013年,一个延续至今的城市高度,因神冠豪都的交付使用而被改写,神冠豪都高139.9米,共43层。今年,绿地城际空间站发布项目规划,项目涵盖一栋高度超150米准甲级写字楼。同年,汇洋新时代广场进行规划公示,其中写字楼高度达到150米。自此,梧州的城市高度有了新的期许。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梧州市民主要集中在河东的旧城区居住。当时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公房,仅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房子。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过去住在小南路的徐伟回忆,以前的居住状况,可以用“混合”来形容。徐伟的房子是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一家几口甚至十几口人蜗居在一个小屋,用布帘隔开的“房间中”。此类住房设计为厨房、厕所、阳台公用,因此楼道里长年弥漫着厕所和饭菜的混合气味。据统计,当时梧州市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还不到3.5平方米,房子多为砖木结构、木结构、棚结构。绝大部分的楼房楼距近,采光、通风、环境卫生和排水都很差。
1980年,梧州被列入全国住房销售试点城市,迎来了有针对性的第一次住房制度改革,房屋数量开始快速增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西最早开发的小区新兴住宅区建成。尽管新兴住宅区的户型主要是20多平方米的单间、30多平方米的一房一厅及40多平方米的两房一厅,但对于能够搬迁入住的家庭来说,其居住条件已有了极大的改善,并由此激发了梧州人对单元房的渴望。
此后,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住房社会化、商品化的改革方向。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里,梧州市的住房面积迅猛增长。最高峰时(九十年代末)梧州市有大大小小房地产开发商一百多家。到90年代中后期,小区住宅大量出现了组团式布局,即几栋楼围合成一个组团。从事地产经营超过20年的谭先生表示,当时的商品房大多为六至九层,没有电梯、楼距也近,低楼层冬季时光照不足,阴暗潮湿。从1997年开始,每年新竣工的商品住宅面积都在50多万平方米左右,实有住房建筑面积在20年间翻了三番,至2007年达到了1133万平方米。
这时期,梧州开始注重房屋品质,一梯两户、三户、四户的单元式住宅大量涌现,各户相对独立。
在谭先生看来,梧州人居环境真正的变化始于2000年,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开始进入梧州,带来了新的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和成熟的产品线。那时候开始,高层带电梯住宅开始涌现。梧州的楼房也开始由小高层向电梯高层过渡,如丰业城中花园、蓝天港湾、海骏达花园等一些住宅楼盘就是其中代表。
据资料显示,如今,梧州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近30平方米,绿地也越来越多,小区的绿化率从20%到30%,更加注重公共设施配套,景观也越来越好。商品房市场发展越来越全面,市民的住房选择也越来越多,高品质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写字楼、保障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涌现。
近年来,随着全国一线地产商的陆续进驻,小区的品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外立面越来越美观,小区配套越来越齐全,会所、学校、幼儿园、健身场所成为“标配”。
70年里,梧州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巨变的背后,是城市外延和内涵的同步提升,城市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一座奋进的活力之城正在展露姿容。
本版图片由梁俊华提供
新闻推荐
途渺渺,事悠悠,回首沧桑七十秋。最是文章千古事,始终道义在肩头。编辑深院静,小窗明,凭暑凭寒凭雨晴。报上文章谁省得,字间朱笔...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