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搬动”一块骨头就能避免截肢?医生是在变魔术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的医生们就完成了这样的戏法——利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为多位糖尿病足的病人完成保肢治疗,避免了病人截肢的痛苦。
脚上有伤口险些要截肢
日前,47的朱阿姨来到市红会医院骨科复查。再次来到这里,朱阿姨怀着格外兴奋的心情,向这里的医护人员道谢。
几个月前的朱阿姨病倒躺在床上,一度出现夜间足部疼痛、伤口流脓等症状,甚至一度面临要截肢。造成这一切的最初原因,只是右足下的一个“小伤口”。
原来,朱阿姨是一位Ⅱ型糖尿病患者,持续三年血糖高,平时也不太注意控制血糖。今年年初,因为看到右前足下有一些脱皮,朱阿姨就撕掉了这些皮屑。皮屑被撕掉没多久,朱阿姨就发现右脚伤口出血并感染。起初她也没当回事,但因为血糖一直没有很好地控制,她的右脚很快出现水肿,伤口也越来越大,还不断地有黄色液体渗出,并且小腿以下部分出现冰冷和发麻等症状。
这时,朱阿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来到市红会医院内分泌科治疗。医生诊断朱阿姨为Ⅱ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此时,朱阿姨右足底部伤口已有直径2厘米的圆形的皮肤破溃,而且伤口非常深,加上她的下肢血管功能并不好,入院第二天,检验报告就显示她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这种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不敏感)。此时,传统的糖尿病足内科治疗已经无法取得好的疗效,如果再发展下去,朱阿姨唯有面临截肢。
情况危急,经过该院内分泌科、骨科联合对朱阿姨进行会诊,在取得病人和家属同意后,最终决定将朱阿姨转到骨科接受手术治疗。骨科医生们对朱阿姨进行细致而谨慎的评估后,让原本已经面临截肢的她,竟然在“神奇”的新技术下得以成功保肢。
重建糖尿病足微循环
“这项‘神奇’的技术其实叫做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手术过程其实并不复杂。”朱阿姨的主治医师杨正协介绍,在病人的小腿骨上切一块小骨片,用支架固定,然后调节上面的螺纹杆,以每天1毫米的速度把骨片横向向外提拉,3周后再慢慢移回原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骨骼一个合适的牵伸力,能够调动人自身组织自然修复潜能,组织新陈代谢变得活跃,使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和神经同步生长,从而实现受损组织微循环的自然重建和创面的修复。
那么,为什么足部出事,要在小腿上动手术呢?杨正协表示,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足部神经病变使得下肢保护功能减退,足部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动脉灌注不足及微循环障碍后容易发生溃疡和坏疽。护理不好时,患者除了烂脚,还可能引发骨髓炎,有的会被严重感染并引起败血症。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在感染当中还会触发心脑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微循环障碍可以说是糖尿病患者患上糖尿病足的根本原因,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恰好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据了解,自2016年11月起,市红会医院骨科医疗团队率先在梧州市开展“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迄今为止,已经为近30位糖尿病足患者及10位“脉管炎”的患者修复了足部溃疡,免除了这些患者的截肢之殇。
新闻推荐
李定国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当时,梧州市在国庆期间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在河东大较场...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