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报记者肖旻泰通讯员黎海平 蒋幸恩
图片:本报记者杨扬
梧州骑楼城存在已有90多年,早已成为梧州市的一张名片。随着骑楼街区保护总体规划被提上日程,部分骑楼居民的住所也被纳入棚户区改造名单。
近日,记者走进骑楼老街,探访居民们的生活,也听他们诉说与骑楼城难以割舍的情缘。
老式剃须刀、塑料热水袋、热水瓶内胆、马牌水彩颜料……在大南路1号(新西酒店)旁,有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货架上摆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货商店里的货品。店主叶师傅是原梧州百货站的一名退休职工,在此开店已近20年。
叶师傅的生意不算太好,往往一连几天都不“开张”。而当好不容易有顾客上门时,叶师傅倒显得有些不情愿起来。“这里的每件货物都陪伴了我多年,就好像老朋友一样,有点舍不得。”叶师傅半开玩笑地说。
叶师傅的家就在附近,退休五年的他开店的主要目的是消遣。他说:“店里的货品都是当年百货站的存货,好卖的早卖完了,剩下的‘货尾’能卖多少算多少吧。偶尔看到熟悉的街坊经过,大家坐下聊两句,我心里就很满足了。”
林秀菁,今年82岁,定居大南路西一巷已有50多年。“20世纪60年代,我们一家五口从八平方米的旧居搬到这里三十多平方米的新居,入住当天的喜悦心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林秀菁说道。
林秀菁的家十分整洁,用彩色菱形花砖铺成的地面一尘不染,大部分家具为手工实木定制。透过柜上摆放的海燕牌收音机、老式电扇等老物件,可以想象这户人家当年幸福殷实的境况。
“当年这层楼的18个房间都住满了人,邻里关系融洽,来来往往很热闹。”林秀菁说,“后来大家陆续搬走了,我却不想搬,住在这里习惯了”。
既然母亲不愿搬离老房子,每逢周末,女儿们便带着一大家子回来看望。几十年来,林秀菁家始终保留着每周搞家庭日活动的传统,四代人架起两三张餐桌,小屋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蔡少琼家住大南路11号,尽管今年已是63岁,但喜欢唱歌、跳舞和健身的她显得年轻且有活力。
琼姨在这里的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她每天一早爬山,晨运结束买菜回家,在公用厨房里哼着歌做饭。琼姨卧室中放着两台脚踏式缝纫机,她漂亮的舞服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
推开房门是一片宽阔的阳台,这是属于琼姨的后花园。空地上种满六旺树、柏树、桃树、宝巾花等,一旁摆着几个用来接雨水的瓦瓮,侍弄这些花草是琼姨的一大生活乐趣。阳台上还装了一个自制单杠,琼姨平时喜欢在这里锻炼身体。
蔡少琼说:“我既享受现在简单快乐的日子,也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憧憬。”
新闻推荐
“五一”假期收到咨询和投诉46件 网上预订酒店产生的纠纷成为投诉热点
本报讯(记者谢韵通讯员周贤军)5月4日,记者从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该局收到各类咨询、投诉共46件...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