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处于艰难时期,加上当时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收成较少,梧州市有不少居民的粮食定量由原来每月供应26市斤大米,减为24市斤,人们于是以红薯、芋头、玉米等杂粮充饥,填饱肚子。
那时,供应给市民的食用油也很难保证足量,有时每个月仅供应每人二两的香油,每月配给居民的猪肉也少得可怜。为了果腹,当年很多人都去野外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树叶、土茯苓等,来代替大米。其中,带点香味又可以食用的艾叶就是这样被广大群众发现并得到推广的。
有一年农历正月,我与两位友人相约到郊区农村去采摘艾叶。野生的艾叶大多带有一种天然的苦涩味,要想食用,必须先把艾叶用水煮沸,再放入冷水中浸泡清洗多次,去除苦涩味才能食用。我们花了半天时间,每人采摘了一小篮子的艾叶。拿回家后,把它们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再揉成菜泥状,然后添加适量的面粉与木薯粉。那时候,糯米粉是一种“奢侈品”,聪明的人们用同样具有黏性的木薯粉与面粉混合充当糯米粉。将菜泥和粉用力揉在一起,变成面团,再分成一只只像鸡蛋大小的小面团,然后包入一点花生和白糖,上锅隔水蒸熟。起锅后,大家品尝着艾香扑鼻的艾糍,咬一口满齿留香,令人食欲大振,一口气能吃四五个。(梁秋湄)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6日,梧州海事局成功处置一起渔排漂流险情,避免了渔排撞击桥梁等事故的发生。当日,该局指挥中心接群众报警,由于桂江...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