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韵
厚重的眼镜,瘦小的身躯,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这是记者初见陈丽江时的第一印象。她看起来似乎有些弱不禁风,但在帮助社区群众时一点也不含糊,尤其面对社区的残疾人朋友,她更是尽心尽力。“我是一个残疾人,更明白他们的难处。”陈丽江说。
陈丽江今年49岁,受遗传影响,从小就是一名弱视患者,即便戴上厚厚的眼镜,三米开外的东西她看起来也很模糊。也正是这个原因,此前她在找工作的时候,总会在体检环节上“卡壳”,“视力不过关,工作自然也就难有着落。”陈丽江说。
2015年,她偶然得知梧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招聘工作人员,招聘要求之一就是要有《残疾人证》。应聘成功后,陈丽江被分配到云龙社区当残疾人协管员,同时兼管龙泉社区的残疾人工作。
“残疾人协管员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社区的残疾人,我觉得我能胜任这个工作。”陈丽江说,残疾人与普通人不同,他们由于在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在这一点上,她自己更能感同身受,为他们着想。
在开展工作中,令陈丽江印象深刻的是龙泉社区的一位精神残疾居民黄老伯。几年前,黄老伯因为喝酒导致神经受损,常常会说些胡话,甚至会大声骂人。不仅如此,黄老伯还会时常弄丢公交车乘车卡,每次弄丢乘车卡后,他都会到云龙社区里吵闹,要求社区工作人员为他补办乘车卡。“每次他来到社区,总是骂骂咧咧,社区许多工作人员都有点怕他。”陈丽江说。但每次看到黄老伯来,陈丽江总会耐心地安慰他并帮助他办理乘车卡。
平时,陈丽江还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去慰问社区的残疾人。“家住西江三路大院里的刘婆婆是个独居的残疾老人,腿脚不便,日常生活主要靠邻居照顾。”陈丽江说,此前刘婆婆不小心遗失了户口簿,她主动为刘婆婆补办户口簿。事后,刘婆婆向她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连声致谢。
如今,陈丽江在社区当残疾人协管员已有三年,期间她接触了不少残疾人,既有像黄老伯一样常常大声说话的,也有像刘婆婆这样性格和蔼的,“我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只是帮残疾人办理一些证件,向社区的残疾人提供一些帮助,可是我很满足。”陈丽江说,以前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可现在这份工作能够帮助和自己一样的弱势团体,传递温暖,“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会用心去做好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可夫通讯员徐杰云)4月,增种市花宝巾花;5月,堤顶“断头路”增设下堤钢结构楼梯;6月,老码头堤顶路步级拓宽;7月,依法拆...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