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一篇普通文稿是怎么转变成图文并茂的新闻稿?”这是10月21日,梧州日报社小记者研学团一项主要课题。当天,该研学团的80多名成员分批走进梧州日报社融媒体新闻中心,参观学习新媒体新闻发布流程,并体验微信编辑排版工作。
上午9时30分,身穿统一采访服装、手持采访本的研学团成员初次走进梧州日报社融媒体新闻中心。很快,他们便被墙上的一个词语“融媒小厨”所吸引。“这里是做饭的地方吗?”研学团成员甘璐提问道。在报社记者的介绍下,研学团成员们了解到,如果把新闻比作一道菜品,那么“融媒小厨”就是各类新闻制作和发布的集散地。
在报社融媒体新闻中心的中央,是一幅由18块液晶显示器组成的大屏幕。当中,动态滚动播放着网络上各类热点新闻。研学团成员刘文慧指着一篇刊登在西江都市报的新闻,问道:“这条新闻是怎样产生的?”此时,负责讲解的报社记者介绍道:“每条新闻的刊发都得经历记者采访、写稿、编辑把关、校对以及报社领导签发等一套严谨的程序。”随后,报社记者打开新闻采编系统,为大家演示了报社记者日常写稿、投稿等各项工作流程,让他们直呼“大开眼界”。
当天,把研学气氛推向高潮的是“小小编辑员”的体验环节。研学团小成员们被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共同为一条热点新闻进行排版。大家坦言,最困难的是如何为新闻配图。对此,报社记者也现场支招:“先通读全文,明确文章主旨。”随后,研学团成员通过阅读新闻后发现,这是一个发生在今年重阳节前的暖心慰问活动,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善举。于是,研学团成员纷纷把目光定位在素材库里与重阳相关的图片素材,并把素材穿插到相应的段落里。不一会儿,大家都完成了不同风格的排版。
一番体验下来,研学团成员关善诒对“记者”和“编辑”两个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记者需要深入采访写出好新闻,编辑也需要根据记者的稿件提炼和设计好的版面。”另外,研学团成员陆彦汝表示,通过此次研学,自己掌握了编辑微信新闻的基本知识,今后将把这些知识用到校园新闻的采写和编排上。 (龙天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卢海燕每到放学时间,一些流动小吃摊就会出现在学校门口。这些食品卫生根本没有保障,但依然吸引不少学生前来购买。...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