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龙(左)向记者展示其收藏的陈年六堡茶。
讲述人:许金龙(70岁,马来西亚茶叶商会永久名誉会长、建源茶行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居吉隆坡)
以前,我父亲许远生在吉隆坡经营一家杂货店。我父亲有很多朋友,因大家都想有个地方喝茶聊天,进行日常消遣活动,于是他组织了大约20个股东,于1945年成立了建源茶庄(后改名为建源茶行)。那时候,整个茶庄的规模不大。我父亲是中国福建安溪人,当时茶行以经销福建茶为主。由于北马(马来亚北部)有很多锡矿,那里矿场的工人很喜欢喝六堡茶,因此,建源茶行在创办之初也经销六堡茶,只是数量不多。
1946年,为了便于向其他同行销售进口的茶叶,建源茶行成立了联隆泰进出口有限公司,专营茶叶等货物进口,当时我们经销的六堡茶都从中国进口。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直接向中茶公司进货。当时的六堡茶是一种平民茶,价格低廉,很多包店、小餐馆、点心铺都喜欢入货。
1968年,我接手茶行生意,当时茶行的六堡茶销量已经相当不错。那时候,从中国进口的六堡茶以大竹箩装为主,分成五个等级。20世纪60年代,我们已经和中国内地的供货商建立了供茶渠道,一般是发电报向中国内地的出口公司订货。那时候订货很麻烦,去电报局发电报,经常要翻电报代码本按照内容查代码,查到了才能发出去,发过去以后又要等很长时间,电报局才会接到回电转交给我们。有时候我们通过信件往来洽谈生意,洽谈的时间就更长了,往往一个月才能谈成一单生意。不过,正因为通信麻烦,当时洽谈生意是直截了当的,双方报价和报定量以后,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当时,我们茶行是岩溪茶行公司的股东成员,主要通过岩溪茶行向中国内地订购乌龙茶。我接手茶行的时候,我们茶行在中国内地的六堡茶供应商一直是梧州土畜产公司。当时,梧州土畜产公司寄茶叶样板给我们看,我们选好了就发电报或写信下订单。我还记得,当时那些六堡茶里面有很多“金花”,现在的茶客会将它当作宝贝,但在那个时候,很多客户都向我们投诉,认为是发霉了。那时的六堡茶确实很便宜,一级茶每公斤才8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下同),每个等级之间每公斤的差价只有一两毛钱。说到价格,还有一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我们在梧州订了一批六堡茶。我们收到首批货以后,对方就没再发货过来,于是我们打电话询问,梧州方面答复称当初签的出口合同价格太低,按这个价格没法供货。经过洽商,我们补了差价,才拿到剩余的货。
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经销的六堡茶除了从中国内地进口外,还从香港进口,因为当时我们从中国内地进口茶叶要交30%至35%的税,而香港是自由贸易港,从那里进口茶叶不用交税。不仅如此,香港生产的六堡茶很受马来西亚的消费者欢迎,同一等级的货,港产六堡茶售价有时比从中国内地生产的高一倍。
当年马来西亚本地也生产六堡茶,但很多是“翻渣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源茶行进口经销不少香港六堡茶,有“孖瑞”“四瑞”“四金钱”“宝兰”等。那时候,香港的茶庄在马来西亚有专门的代理商,比如“陈春兰”“梁瑞生”等茶庄,这些代理商在怡保有分支机构,他们会派人过来向我们推销六堡茶。我们如果有需要,给他们打个电话,茶叶很快就能运到,而且可以货到了再结账。那些茶庄销售的六堡茶包装很简单,也是用大竹箩压装的,外面包一个白色塑料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国内地出口的六堡茶货源充足,我们茶庄销售的六堡茶便以中国内地进口的为主。那时候,中国内地的茶叶出口公司专门派人到马来西亚推销茶叶。熊燕萍经理(时任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就来了很多次,她每次都带着茶样和合约过来,我们双方谈妥了就马上签约下订单。
当时,我们公司和中国内地做茶叶进口生意,开始时要出具银行信用证,后来改为通过银行做“期货抵押”,即我们和中国内地的茶叶出口商签了订单以后,茶叶出口商把出口单据抵押在银行,等货到了,我们就付款把单据赎回来。如果不把单据赎回来,我们就无法验收提货。银行收到我们的账款后,直接汇给茶叶出口商。这样的操作方式,保障了合同履行的安全。
以前,要想进口销售中国内地的六堡茶,需要达到一定的销售指标才能得到进口代理权。当时,马来西亚的“广汇丰”“联隆泰”“南隆”“裕生祥”“广福源”等5家公司都是中国内地出口的六堡茶的代理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对于整个马来西亚六堡茶市场的控制都有默契。
20世纪70年代,我们茶行每次签订的六堡茶供货量都有几十吨,签约以后,梧州方面就分批发货过来,每次发货都是大约100箩。这些六堡茶都是用大竹箩压实,外面再包一个麻袋。这些茶叶在香港上船,当时运茶过来的都是散货船,到了新加坡就要卸货中转,遇上合适的“二轮船”船期,就能直接运到巴生港。如果碰不上合适的中转船期,还要在新加坡等上一两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缩短运输时间,我们经常从新加坡用货车把六堡茶运回吉隆坡,这样只要一天就行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到马来西亚的船全部换成集装箱货船,而且越来越多的船直接到达巴生港卸货,到货速度快了很多。现在,我们与梧州做生意,从下订单到收货,往往一两周就完成了。
我们茶行的六堡茶销量一直保持平稳,并呈缓慢增长态势。现在,我们每年都要进口销售六七十吨六堡茶,而且大部分是散装茶。马来西亚的六堡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除了茶楼、酒楼,我们有不少六堡茶卖给了咖啡馆、西茶店,他们也在店里推销六堡茶。
此外,据我所知,在东南亚,马来西亚的华人使用六堡茶较为普遍。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六堡茶年进口量达350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六堡茶年进口量达500多吨。
(采写:本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龙天传 摄影:本报记者 苏爱清)
新闻推荐
一期签约奖励方案今日到期 新兴一路片区已有1159户棚改居民签订补偿安置协议
本报讯(记者谢韵通讯员蒋亚平)12月11日,记者从万秀区新兴一路片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获悉,该片区已经累计签订补偿安置协议1159户。此外,第一期签约奖励方案执行至12月12日。工作人员提醒,该片区涉及房屋...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