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生隆有限公司门店
马六甲河两旁排列着一家家商行。
昔日的马六甲鸡场街。(苏爱清翻拍)
昔日马六甲河航运的情景。(苏爱清翻拍)
郑和文化馆里陈列着梧州市赠送的六堡茶。
马六甲鸡场街至今仍有茶馆。
巫昆仑为来宾冲泡其收藏的港产六堡茶。
↓巫昆仑收藏的“六角四金钱牌”六堡茶
巫昆仑收藏的宝兰(马)有限公司生产的六堡茶
采写:本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龙天传摄影:本报记者 苏爱清(除署名外)
裕生隆有限公司,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马六甲市的一家进口日杂百货公司,创建至今已有84年历史。
2017年9月10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当我们踏着板底街上的积水走进这家从事批发的旧门店时,上了年纪的员工、颇有年份的陈设,以及店门外骑楼柱子上那几个“裕生隆”早期经营时的“酱料”浮雕广告招牌,让人瞬间有了时光倒流几十年的感觉。
此时,布满老商行的板底街空气格外清新。只是,这条并不宽阔的街道上,行人寥寥无几,以致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走进旧门店时,店里的员工都有些愕然。
幸好,裕生隆有限公司的董事经理、58岁的邓信孝看上去一团和气,了解我们的来意后,便爽快地与我们分享公司经销六堡茶的故事,以及当年六堡茶输入马六甲市的历史……
华工登陆马六甲
茶楼主推六堡茶
马六甲市,旧称“满喇加”,是马六甲海峡边上的一个著名古城,马六甲海峡也因此而得名。14世纪时,马六甲就是南洋地区的一个航运补给点,明代时,已有中国商船到达此地。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马六甲取水补给。
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马六甲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占领。到了1824年,马六甲再度易手,英国殖民者将它建设为远洋港口。
此时,东南亚进入大开发时期,无数华工“下南洋”谋生,马六甲正是其中一个登陆点。
冈州会馆、海南会馆、广东会馆、潮州会馆、福建会馆……如今,在马六甲市鸡场街里,各地的会馆随处可见。走在这些古色古香的会馆之中,当地的民宿业经营者黄崇俽如数家珍地介绍马六甲华人社会发展的历史:自清代中后期以来,“下南洋”的华工在马来西亚西海岸有两个主要登陆点:一个是槟城,另一个是马六甲。前期到达马六甲的华人,根据各自的籍贯创建了各个会馆,以帮助同乡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来到当地的华人越来越多,开设的会馆也越来越多,后来实在数不过来,当地人就把这些会馆统称为“八大会馆”。
在早期到达马六甲的华人里,来自两广地区的不在少数,他们把六堡茶带到了马六甲。尤其是“广府人”,对六堡茶更是情有独钟,这使得在当年的马来西亚,六堡茶成为与乌龙茶并驾齐驱的两大中国茶叶品种。马六甲州对华特使、拿督威拉颜天禄告诉我们,许多华工到了马来西亚后,把喝六堡茶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他的外公是客家人,来自广东,最爱喝的就是六堡茶。
“下南洋”的华工大多流向矿区、种植园和工厂,早期到达的华人更多的只是把马六甲作为一个登陆点,等到安顿下来适应南洋生活以后,他们就继续向北部的吉隆坡,以及霹雳州的怡保等地进发。
森美兰州的芙蓉市位于马六甲与吉隆坡之间,当年很多在马六甲上岸的华人就在这个市镇停顿,然后出发前往吉隆坡。在这个过程里,很多广府人和客家人把根扎在了芙蓉市,六堡茶也跟随他们落户当地。芙蓉山大觉寺的僧人释慧信今年已经60岁,但他依然清晰记得,在他小时候,许多芙蓉人都喝六堡茶,在芙蓉市街头的建筑工地上,他还时常见到干粗活的工人用六堡茶汤泡饭吃。
随着南来华工的增多,马六甲的港口与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六堡茶在当地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华工们的自斟自饮。当地的饮食行业开始消化来自中国的六堡茶。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很多茶客到马六甲茶楼喝茶,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伙计端上来的一般都是六堡茶。”熟知马六甲发展历史的颜天禄如是说。
作为马六甲当地规模数一数二的日杂百货进口商的掌舵人,邓信孝对于六堡茶在当地的销售动向无疑更为清楚。邓信孝记得,裕生隆公司很久以前就已经同时从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进口六堡茶,这些六堡茶主要批发给茶庄茶行和茶楼餐馆。
不过,受限于当地华人群体的总量和构成,马六甲的茶楼食肆规模一般都不大。因此,像裕生隆这种一级进口商购入的六堡茶,更多是批发给其他茶庄茶行,再由这些茶庄茶行零售给当地的小茶室小餐馆。
高铭发茶庄在马六甲创建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其主营品种是福建茶。但是,2017年9月10日,56岁的现任掌柜高培材接受采访时谈及,高铭发茶庄从创办伊始就销售六堡茶。20世纪50年代以后,茶庄一般是从其他茶行或大型进口日杂百货商处购进六堡茶,再卖给当地的小食店和小餐馆。那些小食店、小餐馆买回去的六堡茶都是免费提供给客人作为佐餐茶水。因为小食店、小餐馆每次购买六堡茶的量只有三两斤,所以,高铭发茶庄只能把整箩六堡茶打散拆碎后再进行销售。“一年下来,茶庄的六堡茶销量也有几百斤”。
除了作为居民家庭饮用茶和餐馆供应茶外,因价格低廉,六堡茶在当地被广泛使用,甚至当地的寺庙也购进六堡茶,作为“香火茶”分发给信徒。在当地的日杂店铺,六堡茶还曾作为促销礼品使用。马六甲的六堡茶爱好者蔡玉芳记得,陈春兰茶行曾推出过买酱油送六堡茶的活动。
货轮木船接力运
与华工远渡重洋来到马六甲一样,六堡茶南来马六甲,也离不开船。于是,“茶船古道”的境外延伸线,又从新加坡向马六甲拓展了250多公里。
邓信孝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购进的六堡茶凑够一货柜后,公司就会租用散货船运载茶叶从香港启程回国。“茶船”穿越南海到达新加坡,稍作中转,遇上合适的船期就驶过马六甲海峡,直航到马六甲;碰上船期不合适需要等得太久的话,公司会要求在新加坡卸货,用罗里(货车)运输走公路直接运到马六甲。
远洋航线驶毕,并不意味着六堡茶就可以顺利登陆。马六甲的港口水位太浅,到达的货船只能停在马六甲河口对开的洋面上,这时,挑起运输重担的就是当地人称之为“舯舡”的小木船了。对此,邓信孝有着切身体会,至今他还记得,当时,马六甲河两边的板底街上全部是商铺,这些商铺都是“前门向街做门店,后面临河做货仓”,商铺开一个后门搭一条木栈道出河面就是码头了,整条马六甲河两边都是木码头。每次有“散柜船”停泊在河口外面,就会有一只拖头拖上十几只小木船出去靠上“散柜船”卸货。那些“散柜船”很大,卸一次货能装满四五十条小木船。
居住在马六甲的拿督陈天场,长期做日杂商品的进口贸易生意,很多货品需从中国进口,其选择的运输途径也是航运。陈天场回忆说,散货船与“舯舡”共同挑大梁的这种“海运+河运”方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此后,随着巴生港不断发展,再加上从中国到马六甲的这条线路逐渐使用集装箱货船运输,很多船只都转到巴生港停泊,马六甲港的吞吐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马六甲河淤泥堆积,远洋船只就不再停泊马六甲港了。
也正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中国进口到马六甲的六堡茶,全部用集装箱货船运到巴生港,再用罗里从公路运回马六甲。
“茶叙”持续十多年
如今,走在马六甲市街头,旧式的骑楼、刻着浮雕广告的廊柱、熙熙攘攘的小食店和日杂店依然随处可见,只是,传统茶庄和六堡茶的身影却很难找到。
但是,这并不代表六堡茶如今在马六甲州没有了市场。虽然马六甲州的华人以福建人居多,六堡茶的消费量不算太大,但当地仍有不少居民喜欢喝六堡茶。颜天禄说,他办公室的人都喝六堡茶,他自己平常也会喝六堡茶。
正是这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消费群体,支撑着裕生隆公司的六堡茶进口量几十年来一直缓慢增长,也支撑着高铭发茶庄至今仍把六堡茶摆在店面里出售,更支撑着当地茶叶藏家巫昆仑家门口外茶寮里“茶叙”持续开展了十多年。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巫昆仑曾在怡保市的锡矿场工作了几年,没少喝六堡茶。2000年前后,已搬到马六甲生活的他,在一个画师朋友的工作室里重新接触六堡茶,找回了那种久违的味道,自此,他深深地喜欢上了六堡茶。他不仅购买收藏六堡茶,还在自家门外的树下搭了一个茶寮,方便身边的茶友喝茶聊天,交流品茶心得。
如此一聚便是十多年,陈天场成了茶寮里的常客,黄崇俽成了茶寮里的常客,当地很多茶友也都成了茶寮里的常客。他们当中有富商也有教师,有拿督也有平民,大家只要得空,都到茶寮里相聚喝茶。
为了让茶友们能够喝到好的六堡茶,巫昆仑十多年来不懈地四处寻茶。说起当中的故事,他认为最自豪的,就是把裕生隆公司多年积下来重达1吨的“六角四金钱”牌六堡茶一次买光。
“每个香港茶庄即将“收庄”(结业)的时候,其制作出售的六堡茶都会被藏家买光囤积,慎昌行‘收庄\’时,我们的仓库里还有两百来件卖剩的‘六角四金钱\’,巫昆仑闻讯后立刻过来将这些茶全买走了。”谈及此事,邓信孝认为,这从侧面说明马六甲正兴起收藏陈年六堡茶之风。
(由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冠名赞助)
新闻推荐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活动行程集纳 茶船万里连南洋
■本报记者杨麦龙天传香港站六堡茶经销链条完整香港开埠后,人口飞增。流入香港的人口大多来自两广地区,他们都有饮用六堡茶的习惯,香港因此成为六堡茶一个主要消费市场。昔日,梧州六堡茶进入香港市场...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