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颖盈 通讯员 杨贵仙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消除障碍,共建一个包容和发展的社会”。在梧州,残疾人士如何融入社会?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成长起来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于近日走访了解到,在梧州日新塑料实业有限公司,一个车间被设为残疾人庇护工场,让不少残疾人士力所能及地开展劳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11月中旬,残疾人庇护工场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年仅21岁的邓棋议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了这个集体。一开始,邓棋议怕生、胆怯、不愿与陌生人交流。他的家长对孩子能否适应工作环境的问题很担心,于是陪伴着他在车间里学习技能。得到同事们的热心关怀和管理人员的耐心指导,邓棋议很快地就学会了简单的手工劳作。看着自己的孩子适应了车间的生活,邓棋议的家长放心了,决定放手让孩子尽快独立。如今,家住两广市场周边的邓棋议学会了独自搭乘公交车,往返车间上下班。
邓棋议的“前辈”黄健今年37岁,从2005年开始就来到了车间工作。起初,黄健与初来乍到的邓棋议一样内向,但现在这位车间老员工变得开朗,同事们都称赞他礼貌待人、热心助人。黄健的母亲与他一样是智力残障人士,父亲是一名退休人员,家中生活较为拮据。在车间里工作的黄健每月能够得到补贴与报酬约500元,这不但是一份帮补家庭的薪水,更让黄健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学会了独立、树立了自信。
2005年以来,梧州日新塑料实业有限公司携手梧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开展助残献爱心活动,腾出独立车间作为残疾人庇护工场,集中安排智力残疾人士就业。这十多年来,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士从原来的约20人发展到了40多人。
据负责梧州日新塑料实业有限公司残疾人庇护工场的市残联工作人员李洁清介绍,在庇护工场里的残疾人士都能够开展简单的独立手工劳动,工作时间从早上的8点到17点,中午有午休时间,大部分残疾人士就在饭堂里就餐休息。午餐时,残疾人士会同其他车间的普通员工一同就餐,大家的相处十分融洽。除此以外,公司的领导与爱心志愿者也会经常来到车间里关心慰问残疾人士。李女士说,在庇护工场的残疾人士都经历过像邓棋议、黄健的适应过程,这里是他们学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也是社会各界热心力量关心爱护残疾人朋友的“后花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发浩)12月份刚开始,不少市民就开始为明年的元旦小长假做出行计划了。按照目前铁路部门的售票规则,网上可提前30天购票,即12月1日理应可以买到2018年元旦小长假期间的车票。近日,有市民在...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