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本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龙天传摄影:本报记者 苏爱清(除署名外)
2017年7月24日,雨后的外伶仃洋上空碧蓝如洗,阳光倾洒在澳门的十月初五街。早上9时过后,82岁的曾志挥准时出现在街上的澳门华联茶业有限公司门店,开始数十年如一日的“坐镇”。虽然已将生意交给儿子打理,但这个华联茶业公司的创始人依然喜欢每天到店里坐一坐,与老朋友、新顾客聊聊天。
水渐渐煮沸,茶慢慢泡开,在一斟一酌之间,曾志挥把澳门半个世纪以来的茶界往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茶道”悠悠通澳门
说到六堡茶向境外的输出,澳门是绕不过的地方。
位于澳门下环俾利喇马忌士街的南光(集团)有限公司码头,每当集装箱货船到岸,大型吊机就迅速挥舞巨臂,把船上货柜一箱箱吊装到岸上。在这个现代化货运码头附近,一根根当年旧码头区的货栈木桩依然矗立海边,仿佛述说着时代的变迁。
在陆路交通尚未完善前,六堡茶得以顺利输出澳门,倚靠的是“茶船古道”。
19世纪后期,广西大量土产物资经梧州通过珠江输出澳门。为了更便捷地向澳门地区输出物资,除了经香港中转外,梧州还开通了直达澳门的航线。据《中国旧海关史料》记载,“(1914年)有英旗船一艘,名华新,载重150吨……由梧直达澳门之航路”。沿着滔滔珠江,运茶船只进入澳门。
20世纪前50年,梧州至澳门长达350多公里的航线上,不断输出着茶叶等土产物资。
澳门“英记”茶庄老掌柜卢章雄1938年从广东走难到澳门,托身于“英记”茶庄。每每有用船从广东或香港运来茶庄经销的六堡茶,当时年仅10岁的他就要前去帮忙接送货。
这种记忆同样存在于曾任梧港船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荣脑海。在张荣入行之初,很多老船员都告诉他,在1950年以前,梧州每个星期都有船定期运柴炭到澳门,这种“柴炭船”同时运输茶叶等其他物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澳门从内地进口民生物资,以及内地物资通过澳门转运海外,都由南光集团负责。南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展京的忆述,让人更清晰地了解到梧州六堡茶进入澳门的脉络:梧州、广州、澳门一衣带水,广西输出澳门的货物大多通过梧州出口。20世纪50年代,梧州直达澳门的航线停止后,南光集团以航运的方式,将包括六堡茶在内的生活用品从梧州通过香港转运至澳门。一批批六堡茶在南光码头卸货后,部分供应澳门本地消费,部分转口输出东南亚。20世纪70年代,原为木质码头的南光码头扩建为现代化码头后,南光集团拿下了梧澳直航运输业务的代理权,两地之间每周有了固定航班,六堡茶输出澳门也更为便利。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饮茶卖茶两不误
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进入澳门后,部分茶叶被转运输出海外。
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澳门茶叶交易极其活跃,其中就有六堡茶。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香港快速崛起,澳门作为国际中转港的地位逐渐式微。不过,据《广东澳门档案史料选编》介绍,直到1872年,通过澳门运到香港地区和欧洲的茶叶仍有近47000担。
茶叶交易衰落后,澳门港的苦力交易却活跃起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六堡茶的输出。随着大批来自两广地区的华工“下南洋”,寄托思乡之情的六堡茶得以输出到东南亚地区,这种输出直到20世纪初期第一次华工“下南洋”风潮终止方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香港被日军占领后,澳门再度成为中国茶叶出口中转的主要港口,维系着六堡茶面向东南亚的少量输出。这一中转港角色,澳门一直扮演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
不过,相比转运输出,更多的六堡茶流入了澳门的消费市场。
走入树木掩映的澳门茶文化馆,迎面的展墙上是澳门茶楼文化的简介:“澳门的第一间茶楼为1863年的近仙楼,其后分别出现杏香茶楼、得心茶楼。于1920年到1930年间,‘远来\’‘吉祥\’‘六国\’‘得来\’等茶楼相继开业。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冠男\’‘龙华\’等茶楼……”在一众茶楼供应的茶品中,六堡茶的身影不难看到。
陆国基20岁就在澳门的金冠酒楼工作,之后又在多家餐饮企业历练。现在的他,已是澳门餐饮业联合商会副理事长。陆国基接受采访时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澳门茶楼里都供应六堡茶。”
“‘远来\’‘六国\’‘得来\’‘冠男\’是澳门最有名的茶楼,各自有相对固定的捧场客,如‘六国\’主打街市客生意,‘冠男\’的客源主要是地产商、经纪商。”曾志挥对于澳门茶楼消费状况的忆述,多了不少细节,“这几大茶楼都是六堡茶消费的大客户。当时,‘远来\’的老板对六堡茶情有独钟,不仅在二楼供应六堡茶用于堂饮,还特地在一楼辟出门面出售六堡茶,‘楼上茶市销六堡,楼下设点卖六堡\’一时传为美谈。”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梧州六堡茶因质优价平,在澳门茶楼酒楼备受追捧。与此同时,“祥珍”“英记”“华联”等规模较大的茶庄也经销六堡茶,这些茶庄虽在门店零售茶叶,但更多的货源都供应茶楼酒楼。在卢章雄的回忆里,以前澳门“英记”茶庄的六堡茶很多都销往茶楼。这些六堡茶用大箩筐包装,使用时需将其蒸软敲碎,用茶量较大的“远来”“六国”等茶楼,为了省事还让茶庄代为将六堡茶加工成散茶。
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澳门时局一度紧张,六堡茶在澳门的消费受到了一些影响。不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恢复正常,六堡茶在澳门的消费也恢复了旺盛势头。
澳门与香港两地生活习俗相近,六堡茶的消费特点也惊人相似。在澳门的茶楼酒楼里,六堡茶绝大部分也是作为一种原料茶来使用,被拼配进普洱茶里,并被澳门人当成了“经济普洱”。曾志挥坦言:“华联茶业公司1965年刚成立时,销售的茶品大部分是六堡茶。不过,我们对外宣称卖的是普洱。”
一统江湖说“华联”
虽然六堡茶在澳门的消费特点与香港相似,但其在澳门的销售模式与香港截然不同。
受人口总量的制约,相比香港,澳门的消费市场整体不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庄只有“正兰”“祥珍”“英记”等少数几家。1950年以后,包括六堡茶在内,中国内地出口到澳门的茶叶基本由这几家茶庄通过南光集团进口,再销往澳门各处。
不过,几家茶庄共同坐庄的一页很快被改写了。为了更多地开拓茶叶出口市场,中国内地亟须在澳门寻找一家有实力且有开拓气魄的进口代理商。南光集团几经遴选后,把人选锁定为在酒业界做得风生水起的曾志挥。当时,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是澳门中华总商会领导机构里最年轻的一员。
1965年,曾志挥联合几个商家创办了华联茶业公司,并取得南光集团的茶叶进口代理权,成为内地面向澳门地区唯一的茶叶进口“头盘商”。从此,内地出口到澳门的六堡茶基本处于“一家独营”的状态,由华联茶业公司直接销往当地各家茶楼酒楼,以及在该公司的自有门店出售。因为六堡茶一度在澳门供不应求,所以华联茶业公司曾加工制作六堡茶供应市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那段市道不景气的日子里,曾志挥“猛龙过江”,通过在香港开设酒楼的方式,把六堡茶销到香港。
与此同时,澳门“英记”等茶庄,因无法再直接进口内地的茶叶,生意渐渐萎缩。他们只能另辟蹊径,通过香港茶商进货,经销包括梧州六堡茶在内的茶叶,也努力维护着自己日渐缩小的地盘。
借助“一家独营”的优势,再加上精心运筹,曾志挥引领华联茶业公司登上了澳门最大茶企的宝座。如今,华联茶业公司的销量仍占澳门茶叶市场九成左右的份额,曾志挥因此被当地媒体称为“澳门茶王”。
历史一页已翻过
2017年7月25日13时多,位于澳门新马路的麒麟阁酒家生意兴隆。“一盅两件”“叹茶聊天”,传统茶楼的印记在这里仍清晰可见,只是,盖碗泡茶的传统方式及六堡茶的味道却是无法寻觅了。
“这酒家保留了传统茶楼的一些经营特点,但这样的酒家在澳门已不多见。”曾志挥的介绍中不无遗憾。因为对传统茶楼有着难舍的情结,所以他一直是麒麟阁酒家的常客。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澳门的传统茶楼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学者王熹在其作品《澳门传统茶楼的文化图景》一文中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现代酒店业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牛排餐、焗薯饭、快餐和可口可乐等大量涌现,人们选择饮食的范围不断扩大,饮食习惯也在不断改变,不再局限于中式点心、大镬饭和香茶。而传统茶楼自身相对较差的环境、设施的老化和有经验员工的不断减少,再加上新兴快餐业竞争的加剧,使澳门传统茶楼呈日渐衰微之势。”
在此之前,六堡茶在澳门的销售已现颓势。因为普洱熟茶大量出口澳门,加上人工开支大幅增加,所以,销售时需要请人再加工的六堡茶,其市场份额在澳门迅速下滑。随着传统茶楼的倒闭潮涌现,六堡茶成了明日黄花。
与众多传统茶楼一起走向式微的,还有澳门传统的用茶市场。如今,澳门硕果仅存的茶庄只剩下“华联”和“英记”,而“英记”从1993年开始不再销售六堡茶,“华联”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也大幅减少了六堡茶的进货,甚至一度中断。
幸好,历史仍遗留丝丝亮色。就在澳门十月初五街上,由得来茶楼改名而成的大龙凤茶楼至今仍在经营。同样仍在营业的龙华茶楼,在茶楼显眼处赫然摆放着两大罐“陈年广西六堡茶”,这两罐据说是茶楼当年用剩的茶叶,如今成了茶楼的“招牌”。
病树前头万木春。近年来,梧州的六堡茶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华联茶业公司也重建了代理梧州六堡茶的信心。如今,在澳门十月初五街上,华联茶业公司新辟了一处店面,专门代理销售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的六堡茶。
隔着袅袅水汽与浓浓茶香,坐在店里的曾志挥畅谈过去,也展望未来。虽然,六堡茶输出澳门的方式变为陆路运输,但是,六堡茶的品质不变,终会在澳门再续前缘。
新闻推荐
振兴小学门前,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就特别拥堵。见习记者卢海燕梧州市区的一些学校,上学,放学时校门口堵车已经是家常便饭。11月22日,家住在河东和平路附近的市民李先生说起六一幼儿园、梧州市第二幼儿...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