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村民寄存乡愁的地方。站在祠堂门口的这位老人,与1934年重修的祠堂同龄。祠堂构筑工艺精美端庄,古朴凝重。
李智聪 文/摄
李祠位于岑溪市黄华河边的南渡镇高垌村,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外墙虽然斑驳,但是祠堂结构仍保留得较为完整,是南渡镇古建筑群里典型的建筑之一。尽管饱经岁月的风风雨雨,也曾遭受过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但依然屹立,吸引着不少游人。
古色古香的李祠屹立在黄华河高垌水电站坝首对开的碧绿田野间。那天夕阳下,我们走进祠堂,只见祠堂设有大厅、二厅,青砖瓦房,屋顶四角均用琉璃瓦。祠堂构筑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历史之美于一体,精巧端庄,古朴凝重,极具浓郁的桂东南地方特色。
这座祠堂究竟建于什么时候呢?84岁的村民黎洁红向我们介绍,李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80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李家人办喜事相聚之地,如遇喜庆之事,大家都喜欢选择在祠堂里,或设宴或演戏或放映电影。平时,祠堂更有不少棋曲同好,经常聚集在祠堂里切磋交流。
这座祠堂既肃穆庄严又温情脉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兴发无限思古之幽情。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它融入许多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近年来,已成为岑溪市南渡镇一个集历史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景点。
黄华江水绕堂前,山清水秀呈美景。在祠堂,厅门横批书着“门庭瑞霭”,左右对联则书“高瞻日月,垌袍山河”。这副对联虽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洗礼,但白底黑字的书法,一横一竖间依然苍劲有力。站在门口远眺,只见岑溪市第一大河——黄华河滔滔奔腾至此,毅然转了一个大弯,然后向北奔流而去,两岸青山屹立,河畔良田万顷,山水逶迤,雾气氤氲,好一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田园风光。
祠堂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民间保存的一种特色建筑,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我轻轻翻开祠堂那本泛黄的清朝族谱,上面记载这这座建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1780年,确实如村民所言一样。后来于1934年重修,至今在屋厅顶上的那根横梁上刻的“修于民国廿十三年夏”字样清晰可见。屋檐下,依稀可见做工精湛的木制雕花装饰,祠堂右边的木制房屋基本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木制的墙体、木制的窗户,窗棂上精美的雕花,寂寞的花纹依旧舞动着岁月的沧桑,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辉煌与豪华。
两百多年间,李祠堂经过多次修缮,特别是1934年改用青砖维修与扩建,成为两座屋,基建面积约500平方米,门面装饰,雕龙画凤,草木花卉,美丽壮观。从对联“祖籍江西传万代,孙枝岑邑庆千秋”,可以得知这里的李姓居民,当时是从江西省迁徙过来的,也不知是因为迁徙谋生,还是为了躲灾避祸,李家老祖宗从几千公里外的江西来到这个山高林密的高垌村,开荒劈莽,采石伐木,盖房造屋,建立家园,生生不息。
李祠人才辈出,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我们在游览时,偶遇几位外出归来的李姓人,据说他们从南洋一带回来谒祖寻根,他们到祠堂祭拜,然后捎带了祠堂的香灰及故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也许这就是“记得住乡愁”的最好诠释吧。
游览这座饱经岁月沧桑洗礼的祠堂,寻找往昔已然颠覆的富贵与繁荣,感慨万千。站在祠堂的亭台之上,俯瞰四周,古老斑驳的斗拱檐角映衬着一片苍翠的林海、竹海、稻海,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从李祠出来,迈步融入高垌村古建筑群里,有长长的古巷道,有正在修缮和维修中的老房子、老屋顶、老院落……古村落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乡村旅游开发值得我们沉思。
在岑溪市黄华河边的南渡镇高垌村,有一座充满历史文化的祠堂——李祠,该祠堂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新闻推荐
梧州零距离网友提问:岑溪市诚谏镇沙田底河自然村是贫困村,宽带光纤何时才能覆盖到该村?市工信委网络发言人答复:经专业部门人...
岑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岑溪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