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报记者 肖旻泰 通讯员 黎海平 李业敏
摄影:本报记者 杨扬
经闭门修缮了一年三个月后,梧州邮局旧址仿佛一位民国女子揭开神秘的面纱,重现了旧时的容颜。12月5日,记者推开了旧址的大门,阳光洒在地上,好像开启了一条时光隧道,梧州邮政业的旧时光变得清晰起来。
梧州邮局旧址坐落于大东上路55号,坊间多称其为“大东邮局”。这是一座四层高的西洋风格建筑,坐南向北,建筑平面呈“工”字型,进深21米、面阔23米,占地面积414平方米,顶层外墙上依稀可见“邮电局”三字。
“老邮电”讲述大东邮局“身世”
史料记载,大东邮局落成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原称苍梧一等邮局;1952年合并了电话局和电报局,改称梧州邮电局;2004年以“梧州邮局旧址”之名,载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7月,大东邮局开始闭门修葺,直至今年10月下旬工程才结束。
修葺后,大东邮局的内部是怎样的?沿正门两侧步级而上,推开厚重的大门,呈现在面前的是二层业务大厅,层高5米,敞亮气派,简洁大方的布局,细致考究的装潢,无不昭示着梧州邮政业曾经的繁荣。关于这幢建筑的“身世”,邮电局退休干部陈柱最了解不过了。
二层新刷的墙面以石灰浆打底,纸筋灰抹面,上世纪60年代的斑驳标语却被细心保留下来。陈柱说,上世纪50年代初,梧州地区下辖十一个县市的出入函件全部在邮局二层中转,日均5万封信件在二层分拣、封袋,再沿两条滑道送到底层发行班,装上车船运往远方。
三层为办公区域,地面由大小不一的红方砖和方格花砖拼接而成,花纹繁复,做工精良。局长室位居正中,此外还有人事股、业务股、档案股等8个科室,共同维持邮局的运转。局长室内有一个存放房契和机密文件的保险库,陈柱清晰地记得:“库房钥匙握在政治部主任、保卫股长、计财股长三人手里,局长也无权擅自打开。”
四层楼房在民国时期为正、副局长及其家眷的住所,东西两侧的主卧极宽敞,带有开放式露台,客房、浴室、衣帽间、回廊等分散在楼层各处。四层每个房间都有窗户,保证通风采光,天花板有夹层,起保暖隔热作用。从室外楼梯登上天台,可将大东路和阜民路上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尽收眼底。
损毁的楼梯和落水管得到还原
1974年,邮电局搬往南环路办公,大东邮局被出租用作住宿和经营,期间多次遭逢不当拆改,建筑受损较严重。梧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梁雄杰表示:“我们刚接手时,邮局外墙已污垢丛生、墙皮脱落,室内加装阁楼,南面加建了3层临时建筑。”
人为改造严重、详细资料缺失,给修复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去年7月,广西文物保护中心的修复团队进驻大东邮局,第一步就是将现代瓷砖地面和腻子墙皮等后期装饰一一铲除,露出邮局的本来面貌,这一过程耗时近三个月。随后修复团队又历时半年,修复加固墙体、钢筋等原始结构。旧址中,室内楼梯、落水管等部分已经完全损毁,团队则根据墙面残留的痕迹摸索还原。
梁雄杰说道:“‘恢复原貌、最小干预’是修缮古迹的原则,不光要保留原本外形,还要采用贴近原来的材料和工艺,最大程度减少修缮带来的干预。”大东邮局内有三个民国壁炉,均受损不轻,每个壁炉缺失的构件都按照其他壁炉中保存较好的构件进行重铸。邮局早期的门窗已被全部拆除,修复者参照同时期建筑(梧州海关旧址)内的玻璃亮子双开木门和百叶玻璃窗重新定制了一批,选用菠萝格木等结实耐腐的木料,并漆上邮政专用的深绿。
大东邮局或作为特色博物馆
梧州邮局旧址,饱经风霜依然屹立大东路上,不少“老梧州”当年曾在这里寄信、收包裹,一砖一瓦见证了“家书抵万金”的岁月。如今在专业团队的帮助下,老建筑终于重返“青春”。
11月28日,修缮完毕的梧州邮局旧址被移交给业主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分公司。但梁雄杰表示,梧州邮局旧址承载着梧州近代建筑史和开埠史,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永远没有结束。
梧州电信公司方面透露,邮局部分楼层,今后可能作为一个展示梧州邮政史的特色博物馆,并设置导游图,说明牌,以及休息座椅,照明、邮筒等基础服务设施。相信不久的将来,梧州邮局旧址将成为又一个体现梧州“百年商埠、民国风貌”的特色景点。
新闻推荐
梨埠到六堡车程用时将减半 G355梨马公路苍梧段力争年底完成主体工程
本报讯(记者梁萍通讯员黎晓婷李丽)压路机、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在工地上来回穿梭,工人们忙着进行水稳层施工……近日,G355...
苍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