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壮胆,凭着一味地道醇香的六堡茶,刘锦芳(左一)逐渐闯出了市场认可度。
从对六堡茶知之甚少到自己亲自种茶制茶,从经营茶叶合作社到打造自己的六堡茶品牌,从六堡镇蚕村走出来的刘锦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茶叶梦想。
如今,她一手成立的合作社共有茶园100多亩,已从自产自销发展到生产、供销到合作销售一条线的经营模式,而新建的茶叶加工场也正在建设当中——
情怀六堡梦想开花
本报记者 罗丽思 文/摄
位于西堤三路的顺众花卉街里,几乎清一色的绿植店中,一家透出丝丝茶香的茶行显得格外别致。每天,店老板刘锦芳会细细冲泡一壶醇香的六堡茶,备好从六堡镇采摘而来的各色土特产,迎接各方来客。这位从六堡蚕村走出来的80后女茶人,从对茶知之甚少到自己亲自种茶制茶,从经营茶叶合作社到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她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的六堡茶梦想。
传承传统制茶工艺
每每有客人光临,刘锦芳便会熟练地招呼客人品茶、选茶,从容地介绍自家精心种植、炒制的六堡茶,朴实好客的她赢得不少顾客的信任与支持。然而,她坦言,如今对待茶叶经营的熟练从容,是过去的自己远远没有想到的,“尽管在六堡镇长大,但以前对六堡茶的了解真的很少。”
这种对六堡茶的懵懂,从2000年开始发生改变,年轻的刘锦芳嫁做人妻,而她夫家的父辈是蚕村当地颇有名的种茶、制茶世家,近百年来坚守着自家的茶园与制茶工艺。茶人与生俱来的淳朴和善良,让刘锦芳感受到家庭的融洽与温暖,她希望为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
“公公婆婆待我都很好,每天看着两位老人为茶园劳碌奔波,很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刘锦芳说,与丈夫一起生活后,发现公公常是一大早就到茶园忙碌,晚饭后又马上投入炒茶,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对于已是六旬的公公而言颇为吃力,但他依然带着那份茶人的执著,认真细致地重复着道道制茶工艺。于是,抱着为家庭分担的想法,也带着几分对制茶的好奇,刘锦芳开始跟着公公炒茶,边看边学起来。
渐渐地,刘锦芳发现,炒茶着实需要十二分的耐性,每一道工艺都要小心谨慎,控制火候的同时,还要掌握反复多次揉捻的技巧,而公公总是耐心地叮嘱她:“不用急,慢慢学。”与此同时,刘锦芳还跟随公公婆婆上山采茶,从种植、采摘到炒制,一步步从最初的懵懂,到熟练掌握了采摘、开筛、晾青、做青、揉茶、拣茶、焙茶等多道传统制茶工艺。
2005年前后,六堡茶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受到市场的青睐。而在刘锦芳一家的努力下,各人分工合作,家里的茶叶生意也迎来生机,所种植的优良茶苗供销附近多个村。尽管不久后公公离世,但其多年对六堡茶的执著坚持为家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直至如今,看到茶园里当年由公公亲手种下的茶树,依然很有感触,我会和家人一起努力,继续打理发展家里坚守多年的种茶制茶工艺。”
以茶壮胆勇闯市场
时间到了2012年,随着对六堡茶宣传推广的扩大,六堡茶的市场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眼看着周边老乡先后走出六堡,出外谋发展,刘锦芳便动了出外闯一闯的想法。“家里的茶叶产销供给已经比较成熟完善,既然自身具备条件,为何不去试一试?”然而,刘锦芳的想法遭到了丈夫的异议,他认为刘锦芳对外面的市场尚未了解,贸然出去有风险。“成功还是失败,没试过怎么知道。”最终,刘锦芳用热情与闯劲说服了丈夫,于是经过选址、装修,刘锦芳仅凭一人之力,在富民特色街内开了茶行。
本以为出外开店能够进一步改善家里的茶叶生意与家庭环境,然而,作为商海新兵的刘锦芳迎来了经营初期的困难。同时,她还要兼顾家里的茶园,每到收茶的季节,大清早就要赶回六堡镇,采茶、制茶,每一道工序她依然亲力亲为:“这是祖辈留下的工艺与传统,我们这一代需要传承,自己亲手制作,方可保证茶叶的品质。”另一边,她还面临着初闯商海的种种不如意。为此,刘锦芳积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通过相互品茶结交茶友,虚心请教,逐渐积累人脉。“我心里仿佛攥着一股劲,就算做得没有别人那么好,但始终相信自己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坚韧的刘锦芳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追求。
随着六堡茶市场的逐渐扩大,各种推广平台也随之增多,于是,刘锦芳尝试着走出本市,带着自家的六堡茶出外参展。2014年,在南宁的一次茶叶展销会上,作为小型茶企,刘锦芳只能与另一位老乡分得一格展位,共同展销自家的茶叶。期间,刘锦芳有事离开片刻,几位客商来到展位前,老乡热情地推介了自己的茶叶,并成功卖出一篓六堡茶。客商同时对刘锦芳的茶叶表示出意向,然而,她的丈夫不善言辞,当她接到丈夫告知有客人的电话时,客商已离开展位,准备搭乘电梯离开。赶回展位的刘锦芳见状,二话不说马上快步追上前去,递上自己的名片:“当时也没多想,就想着不能放过一丝机会吧。”
参展回来,刘锦芳继续埋头打理生意。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不到一个星期,这位在南宁的客商主动致电联系她,说想到梧州走访她的店铺,看到商机的刘锦芳爽快答应。后来,客商到店面参观后,提出希望能到刘锦芳的老家六堡镇参观,寻到真正的农家六堡茶。刘锦芳带着这拨客商来到自家的茶园,在蚕村,客商看到百亩茶园,茶叶成品从采摘到烘干均为人工操作,且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后,对她家的茶叶品质十分认可,当即表示希望订购600斤农家茶。考虑到农家茶的制作成本高、产量少,刘锦芳实话告知,一时未能提供这么多农家茶。也许是看到她的纯朴老实,也出于对茶叶品质的肯定,客商依然爽快地将她家现有的农家茶全部买下,并在店里要了数额不少的其他茶叶货品。如今,这位来自山东在南宁工作的客商,依然与刘锦芳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从她这订购茶叶。
这一次的销售经历,让刘锦芳看到了前路的曙光:“事实证明,坚持传统工艺制茶,坚持茶叶的品质,终会有人认可。”带着这份坚持与希望,刘锦芳逐渐摸索出茶叶生意的门道。2016年,为进一步发展,她将店面搬到了如今的顺众花卉街,并将茶行进一步发展为苍梧县六堡镇秀瑞茶叶专业合作社,并积极参与到各种产业展销、推介活动,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如今,刘锦芳一手成立的合作社已从自产自销发展到生产、供销到合作销售一条线的经营模式,并积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目前合作社共有茶园100多亩,其中大棵成型的茶树达60亩,而新建的茶叶加工场也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也将为合作社提供更完善、更有力的生产加工支持。
在花卉街中,离店面不远处,刘锦芳还开了一家六堡油茶店,“六堡人杰地灵,有着不少天然的宝贝,何不把它们都利用起来推广出去。”在日久积累的经营经验中,刘锦芳看到,产自六堡的各种土特产同样颇受市场欢迎。于是,除了各类六堡茶,她还兼顾销售起家乡的野生红菌、茶油、木头菇、蜂蜜等土特产,并自制出用自家提供的土六堡茶,加以六堡镇的黄姜和山泉水,炒制出独有的六堡油茶,由于用料天然,这款六堡美食也格外原汁原味、茶香四溢,颇受食客的欢迎。
如今,刘锦芳的孩子逐渐长大,她开始教他们一些摘茶、制茶的技艺,尽管手法还显生疏,但刘锦芳看到了传承的影子,正如她当初一般:“炒茶的时候又热又烫,是个辛苦活,但我希望他们能够慢慢掌握,毕竟这是家里难能可贵的百年手艺,而这学习中,相信他们也能有所积累。”同时,看着如今梧州六堡茶愈加蓬勃的发展势头,她也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将自家的六堡茶推广出去,把合作社经营得更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雨燕通讯员梁薇实习生陈琳)“光阴好,光阴好,我们读书要乘早,莫道青春时常在,转眼就会老……”8月5日上午,苍梧县沙...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