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苍梧县石桥镇学田村新屋组一间普通的民房,二十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有的在用缝纫机终缝制帽子,有的在用剪刀剪掉帽子的线头。这是笔者日前在石桥镇学田村学田帽厂看到的情景。
据了解,学田帽厂是由学田村新屋组回乡青年熊世庆于今年4月份投资16万多元创立的,主要生产各种款式的旅游帽,月产帽子3万个,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青岛、贵州等地。熊世庆在淘宝注册有网站,在阿里巴巴网站接订单,80%的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目前,该厂共员工23人,其中12人为贫困户家庭人员。“在村里打工真方便,既能照顾家庭,技术工每月又能得到3000左右的收入,比去广东打工强多了。”一位姓莫的和一位姓熊的员工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69岁的熊伯辉,他家属贫困户家庭,他儿子患病不能务工,每月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如今,他到帽厂剪线头,每月能得到900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说到回乡创业的动机时,熊世庆说:“村里到广东打工的人多,现在很多人因为要照顾家庭、小孩而留在家里,他们都是熟练工,招工不成问题。另外,在家办厂,能吸收贫困户就近就业,带领他们脱贫致富。”据熊世庆介绍,1994年,他刚满16岁就到广东打工,当过厨师,跑遍了全国各大城市,在浙江义乌做过旅游帽销售。掌握技术和行情后,从中找到商机的熊世庆于2014年投资90万元,在广州市白云区建立唯特帽厂。“为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今年我将扩大在村里的投资,计划投资100万元,把广州的帽厂全部搬迁回家乡发展,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使他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家乡人民造福。”谈到今后的打算时,熊世庆信心满满地说。熊世庆说,生产旅游帽利润低,加上他让利给了贫困户,希望能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把产业做大做强。
此外,熊世庆还在村里种植了120亩砂糖橘,目前已进入收获期,年产砂糖橘20万公斤,他聘请了15名低收入家庭人员为其护理砂糖橘,多渠道为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构筑平台,为该县各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黎杰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潘登通讯员杨远航南方有嘉木,香茗出六堡。6月22-25日,由梧州市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共同主办...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