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图□本报记者 江丹
近日,高考语文作文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在紧随其后的中考中,作文也是重中之重。在唐朝的进士考试中,作文也是人才考查必不可少的一项,只不过那时候的作文是写诗赋。
唐朝的满分考试作文
唐代的进士考试科目,除了一般的经学历史和时事政治,还要考诗赋。今天的高考或者中考语文考试中,分配给作文的时间大概只有几十分钟,但在唐朝的诗赋考试时间几乎是一整天,一般是早上五点左右入场,下午六点左右结束。如果时间已到,但考生还没写完,照常来说是不会强制收卷的,而是再给考生三根蜡烛的时间,若蜡烛都烧尽了,考生依然没有完成答题,那大概说明考生真的才华有限,也没有必要继续在考场里浪费时间了。对考生来说,这三根蜡烛几乎就是最后的希望,但实在写不出来的感觉也很痛苦,所谓“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
唐朝的诗赋考试虽然是单独的一门科目,但命题工作相当机动灵活,诗赋题目或是来自典籍,或是写事、写物、写景,全看命题人这一年想到什么或是看到什么。据学者的研究和史料记载,《日暖万年枝》《夏日可畏》《登云梯》《清如玉壶冰》《琢玉成器》《临川羡鱼》等皆曾是考试题目。有时候还会遇到皇帝直接点题的情况,那命题工作只需做好余下的保密事项就可以了。
进士考试是为国家选拔储备人才的重大考试,虽然命题工作看起来如此不严谨,可一旦考题泄露也是大事。唐代世家大族累世为官者多,裙带交叉关系复杂,这也加大了考题泄露的可能性。崔氏家族中的崔元翰和崔敖兄弟二人就在一次进士考试中事先得知考题,以典故“白云起封中”为题作一诗赋,结果临考之前被发现了,于是这场考试临时换题。考生作弊会失去答题资格,但如果考生遇到的题目正好有家讳,考生也不能作答,而是要以生病为由主动离开考场。
应试诗对格律是有要求的,须写五言六韵的律诗。“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钱起在公元751年所作的《湘灵鼓瑟》,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应试诗之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广大考生都要看一看、学一学的作文范文。
也有考生凭借自己出色的文笔和思想,虽然写得格律不符,但最终也打动了阅卷人,得到满分。比如公元725年祖咏所作的《终南山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只有两韵,但是阅卷人被考生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所征服,大雪堆砌后的冬日黄昏,余晖渐褪,更添一分寒意。
李白杜甫都写过“拜码头”的诗
在唐朝,会写诗,不仅是进士考试要求,还是一种社交方式。不少我们熟悉的著名诗人,都试图通过写诗来敲开与权贵的交往之门,以期获得他们的引荐,步入仕途。通俗一点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拜码头”,但在彼时,这种交往方式被称作干谒。
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写过干谒诗,而且还写过不少,《上李邕》《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等皆是。这些干谒诗的套路无非是先赞美一下对方,然后再略有夸张地介绍一下自己有多么优秀,最后点明自己的报国理想,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帮助。在《与韩荆州书》里,李白就如此献上自己的恭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最后期待对方慧眼识明珠,“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的这首《岳阳楼》,实际也是一首干谒诗,是孟浩然写给名相张九龄的,洞庭湖的波澜气象就是他的远大抱负,而垂钓者显然就是张九龄,希望能得到贵人的舟楫。
杜甫也曾干谒权贵,晚年时还专门写诗回忆当年的辛苦,“长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马听晨鸡。公卿朱门未开锁,我曹已到肩相齐。”那是一个秋天,长安阴雨连绵多日,路上泥泞不堪,但杜甫和同伴们依然顶着潮湿的寒意早早出门,等候在公卿的门前,排队递上自己的诗作后,能够得到赏识引荐。杜甫对待干谒的心态之矛盾,跟李白差不多,他会在干谒诗中恭敬地写道:“君能微感激,亦是慰榛芜。”而在其他抒发胸臆的诗作中,他则表达了对干谒的不耻:“以兹悟生理,独耻干谒事。”
其实,就跟今天社交网络上流行的制造话题博关注、引流量一样,在唐朝的干谒活动中,当朝的权贵就那么几位,但士子众多,想要获得他们的青睐,除了写好诗作,也要干点不一样的事“一鸣惊人”,陈子昂便是如此。
陈子昂算是一个富N代,不仅经济条件优渥,而且十分受父母宠爱,加之又的确才华横溢,性格放荡不羁。他18岁才开始发奋读书,20岁时就考入长安的进士预科班,21岁参加进士考试,不料落榜。一直顺风顺水的陈子昂颇受打击,按照他给自己制定的人生计划,一考即中,然后再在职场上大放光彩。陈子昂不甘失败,又考了一次,结果还是落榜。于是转而开始走干谒之路,辗转拜访权贵,无果。一天,看到有人在卖琴,但是价格昂贵,一些权贵人士想买又不敢买,结果陈子昂买了,还邀请大家第二天来看他弹琴。等到诸位权贵前来观琴时,陈子昂感叹,我陈子昂,诗赋写得又好又多,但不为人知,这么个破琴,竟让大家如此关心,于是当即就把琴摔碎了,并顺便把自己的诗赋发给在场的人。陈子昂一时声名大噪,想不被关注都难。
考试让诗赋风行社会
有人认为,这种以诗赋为人才选拔依据的方式,使得人人都想着通过诗赋踏入仕途,影响了对真正人才的全面选拔。
王勃能够入仕,其实与他的诗赋水平大有相关。他写过一篇《上刘右相书》,干谒宰相刘祥道,并顺利得到了对方的引荐,之后又顺利通过了进士考试,获得官职。后来因为出言不慎,受到处分,但依然保留了国家储备人才的身份。在一次吏部的官员选拔中,被列为选拔对象的王勃接到通知,要求上交他的诗赋作品,作为选拔依据。王勃直接给选拔官员写了一封信,称每次选拔都有诗赋为先,“诚恐君侯器人于翰墨之间,求才于简牍之际,果未足以采取英秀,斟酌高贤者也”。王勃生活于初唐,他的这封信显然并未起到什么作用,直到晚唐,诗赋依然是进士考试的必考科目,而且对于它的格律要求更加严格和繁琐,甚至允许考生带着格律书籍入考场,以便作答时供参考。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诗赋在唐朝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成为唐朝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名的耀眼成就,所谓“唐世以诗取士,上自王侯有土之君,下至武夫、卒吏、缁流、羽人、伎女、优伶之属,人人学诗”。
新闻推荐
秀美左江谢江歌摄□罗瑞宁洪荒时候,江河就浩瀚了。但天地无名,是徐霞客先生老而弥坚的足音,第一次把“南蛮之地”这一条江河...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