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活在吾乡》作者覃炜明是42年历经沧桑的忘年交,我和他有一种缘分。
1975年,苍梧县从各个公社调集近万名农民工到新地修筑罗寨水库。为了便于管理,成立农建民兵师,下设团、营、连、排、班。
我被派到罗寨水库这个工地担任办公室主任,实质是个工头,负责工地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务兼本工地的宣传学习等。当时,覃炜明是人和公社岭脚大队武界生产队派来工地的一名农民工,我和他的相识很偶然。有一次,我到人和民兵营的工地检查工地进展情况,发现这个营的墙报办得比较好,不仅墙报的字写得端端正正,工地的好人好事也写得有板有眼,加上几幅插图分外醒目,引起了我的注意。了解到这是出自一个名叫覃炜明的手笔,我感到此人是棵好苗子,有培养价值,便以工地指挥部的名义发出通知,将他调上工地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可是过了几天,没见此人来报到,查问后下面反映此人不经请假便离队返家,组织纪律性差不宜上调,我进一步了解知道,他的母亲因病过世,他是回家为母亲奔丧办理后事。
第二次再发通知,提到覃炜明不请假离队可以批评教育,但因工作需要,该同志一定要到指挥部报到,这时他才带了铺盖到指挥部报到。我第一次见到他,是42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已经42岁,他才十八九岁,是个农村小青年,人长得白白净净,说话很有礼貌,未讲话脸先红,不讲粗口,初次见面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分配他到工地收集好人好事和施工的问题,写成材料编成墙报并供工地广播站使用。他很卖力,白天跑工地晚上写材料,将墙报办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他曾到县文化馆拜师学画画,有点画画的功底,工作之余帮工地的后生哥后生妹画人像。龙圩有一个陶瓷厂,一些次品的花瓶,一元几角就可以买上一个,不少民工购得这些花瓶就求覃炜明画上一些花鸟树木、仕女图,题两句诗,皆大欢喜,他也作为学习的机会。
在水利工地,我们共住茅草工棚,共食大头菜为主的工地饭,我从家里带上自制的豆豉、辣椒酱作为佳肴与他分享,晚上有空则谈天说地,知道他读书到大队办的初中为止再没升学了。
高考恢复后,我们仍在工地,他希望有读书的机会,我鼓励他、支持他,尽量给时间让他看书学习,就这样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后来我调到市里工作离开了工地,他也考入了师范学校。由于他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弯腰,靠自己的奋斗走好自己的路,他从小学老师做到中学老师,再到县、市机关当上公务员。经过努力,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工作之余热心写作,写点小小说、散文之类,我当时在梧州日报社工作,他的稿件经我看过有时候帮他修改一下,向副刊的编辑推荐刊登。在写作方面,我们也会相互交流探讨。
本来他在市直机关已当上副科长,但他无意在仕途方面发展,他认为在官场拼搏不是他的志趣,没必要花太多的精力时间应付各种人际关系,故此,他离开梧州,自我推荐经过面试进入顺德报社。
回过头来看,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一是选择对了地方,顺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是广东乃至全国很多政策、做法都在顺德先试点再推广,顺德人还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各行各业搞得风生水起,所以在顺德工作是一个绝佳环境。二是工作部门选得对,在顺德报社先做记者再做编辑部主任,虽然不进仕途不当官,但有着极好的机会接触各行各业的精英、名人、学者,还有高层的智囊团、决策者,也有机会进入基层干部老百姓的圈子,面对面采访交流,三人同行必有吾师,他用足了这句话的精神,采访的对象也是他学习的对象,心中有底气,脚下有地气,身边有人气。在顺德的十几年,他写出大量的有深度、有广度、有新意的文章;政论、评述还有人物专访,风土人情的特写,还有诗歌、散文、小说,成为顺德颇有名气的“一支笔”,除了顺德本地的报刊外,广州、佛山等地的一些报刊也经常特约他写稿。 (俞述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可夫通讯员覃东昌)近日,在苍梧县人和仁兴淡水鱼网箱养殖专业合作社网箱渔排,梧州市第一个全雄黄颡鱼网箱健康养殖示范点正式投苗饲养。为推动全雄黄颡鱼网箱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同时推进贫...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