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西江都市报》刊发消息称,梧州拟投资7.6亿元,重建明代两广“三总府”。消息传出后,引起不少市民对两广“三总府”的好奇。那么,明代“三总府”指的是什么,梧州与“三总府”又有何联系呢?
明代中期,外有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内有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外忧內患,考虑到梧州独特的政治、军事地位,成化五年(1469年),宪宗皇帝钦定在梧州设立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
“三总府”设在梧州期间,梧州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是两广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两只“石龟”一道墙
两广“三总府”设于梧州,并非只记载在志书中,最有力的证据源自梧州市区河东片区出土的两只“石龟”文物。
2002年4月,在东正路56号工地上,出土了一只重量超过10吨的明代“石龟”。据梧州市博物馆专家考证,这只 “石龟”背上应驮有石碑,石碑内容推断为明朝两广总督韩雍所题的《建总府记》。
其实,早在1977年,梧州市第一幼儿园基建工地上就已出土了一只明代大“石龟”。“石龟”出土时,背上驮有残缺的石碑,碑上刻着由明朝状元伦文叙题字,明朝兵部尚书湛若水作跋的《总府题名记》。碑的正面还刻着明代驻梧的总督、总镇和总兵的名字,名下都注有籍贯、出身、勋衔及出任时间。
经梧州市文物部门鉴定,两只“石龟”的真实身份都是霸下。霸下,又名赑屃,传说是龙之九子的老六,好负重,建筑造型往往是背驮石碑,古代官府建筑、庙院等都喜欢安放霸下。而梧州两只霸下所出土的地方,曾是明代两广总府衙门所在地。昔日“三总府”驻地,约在今东正路、东中路、建设路一带。
在梧州市第一幼儿园西侧,一道古围墙青苔斑斑,无数的小草从墙缝中长出,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触摸历经风霜的围墙,人们可感受到梧州这座古城的厚重与沧桑。
据梧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伟标考证,两广“三总府”的会政厅旧址就在梧州市第一幼儿园。他说:“这道古围墙历史悠久,应是当时‘三总府\’会政厅的外围挡土墙。”
数百年过去了,明代“三总府”已烟消云散,成为一个时代的断影。如今,背负着《总府题名记》石碑的霸下正在龙母庙内供游客参观,背负着《建总府记》石碑的那只霸下则到了白鹤观安家。但是,不管怎样,明代“三总府”的历史已记于志书当中,而两只重见天日的“石龟”,也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开府梧州,总制百粤”
两广“三总府”落户梧州,时代背景极为特殊。当时,外敌虎视眈眈,岭南又战火纷飞。1445年,瑶族义军攻破梧州府。翌年,大藤峡瑶民领袖侯大苟率瑶军控制梧、柳、浔3府10余县。1450年,侯大苟两次攻进梧州城。1459年,大藤峡瑶民领袖黄牛儿进攻梧州城。翌年,瑶军攻克梧州城。1463年,侯大苟率瑶军再次夜袭梧州城,开官库,放囚犯,杀死致仕布政使宋钦。
梧州之外,广西时有土司、豪蛮作乱,广东各地同样动荡不安,战火甚至蔓延到其他省份,严重影响朝廷的统治。然而,两广军政治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广东和广西各置巡抚和总兵,两地军机政务无人总理,甚至不时背道而驰,令事态恶化。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首次在两广设置总督,然而,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成化元年(1465年),为镇压起义军,朝廷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这一年,明军16万兵马驻防梧州,征大藤峡,12月攻破瑶军,俘虏侯大苟。
成化五年(1469年),宪宗皇帝钦定在梧州设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并称“三总府”。明朝廷之所以决定在梧州设“三总府”,源于梧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梧州地处两广交界之处,又是三江交汇之地,扼守着两广的军事要冲,并能控制岭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便于居中调度、东西兼顾,彻底平乱,自然成为开府定驻的首选。陈侃言所著的《史识梧州》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权钦派三把尚方宝剑、代天子行使职责的机构”,“总督府由两广总督韩雍担任,总兵府由勋臣平江伯爵陈锐挂‘征蛮将军印\’出任,总镇府由太监陈瑄担任,韩雍还兼两广巡抚的行政首长。”
“三总府”衙门由韩雍主持建造,于成化七年(1471年)建成。“三总府”建筑布局以总督府为主体建筑中心,总督府正堂门前有楹联曰:“开府梧州,总制百粤。”据《苍梧总督军门志》记载:“总督府,在梧州府城东北,正堂五楹(堂屋前部的柱子),堂之前为仪门三楹,左右各为耳房,大门三楹,堂之后为穿廊,又后为楼五楹”,“总府,为三府会议号令之所,在梧州府城中高阜,总督府之东南隅,正堂五楹,后为穿廊,又后为同心亭,左右各为耳房,堂之前东西厢房各五,左为开府碑亭,右为题名碑亭,仪门三楹,左为三司厅将旗台。大门三楹之前为坊曰揆文奋武,嘉靖九年林富建。”
除总督府外,两广总兵府和总镇府的地位也不可小觑。两广总兵主要负责辖区的军事驻防等事务。为统一事权,朝廷赋予两广总督统管两广总兵的权力。总镇的身份较特殊。据《广西镇守内臣志》等文献所述,两广镇守宦官有监军权,可以监督、弹劾辖区的文武将领,还可以举荐、请留甚至奏罢地方长官,但与两广总兵一样,受总督节制。
梧州“三总府”建成后曾重修与扩建,前后存在了一百年左右。黄振饶、冯绍溪、王元林主编的《梧州,岭南文化古都》一书指出:“两广总督初置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总督韩雍开府于广西梧州始成定制。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提督吴桂芳应两广军事形势之需,将总督府自梧州迁至广东肇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原“三总府”衙门在一场逆乱中被烧毁。
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曾撰文指出,封建朝廷设两广“三总府”,在中国历史上是首例。“三总府”落户梧州,说明梧州特殊的政治地位绝非普通府州城市可比。
梧州成两广军事重镇
十多万重兵镇守,大批冷兵器、火铳、粮草运入,令小小的梧州城池一时难堪重负,亟待“升级”。1466年,梧州开始拓建府城,城墙增高一丈(3.33米);造串楼569间;城外建木栅环围的窝铺36间;凿三丈(10米)深池,作诸门的瓮城(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
梧州开府,雄镇一方。两广总督府除了肩负维护地方和边疆稳定的重任外,还要发展对外贸易和教育事业,对于推动两广尤其是梧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总府”驻于梧州期间,梧州成为两广地区的军事重镇。
据《苍梧总督军门志》等史料记载,开府梧州后,两广总督的财政来源主要由梧州的饷银收入和广东的协济军饷两部分构成。梧州每年的饷银收入项目有盘盐厂纳堂银、怀集县河利银、杂货商税及郁林州新仓埠税银和药材。
两广互为唇齿,守广西即是守广东。1470年起,两广总督每年征调广东卫所官兵一万余人,轮番戍守梧州府州县,广东班军的军饷则由广州、肇庆、韶州(今韶关)三府筹集。
此外,梧州城外还分设六关,以扼要冲:东为大云关(在白云山)、南为镇南关(火山下)、西为耀武关(石英山麓)、北为扫云关(珠投岭)、西南为扬威关(铁顶角山上)、下岸关(大塘冲上)。
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加快平乱步伐,“三总府”下足工夫。1471年,两广总督韩雍、总兵陈锐在浔江北岸洗马滩(位置在今蓝天港湾居民小区)开辟大校场阅武。
1473年,梧州营建戍兵营房。据史料记载,戍兵营房纵横百步,中间有大擂台,后方有大堂,大堂有三个大门。大堂中放大鼓,插军旗,大门外两百余步是高墙,东为宣威坊,西为振武坊,西隅建火神庙。万历年间,营房重修并扩建,另造兵营屋一百多间。
明朝官兵如何训练考核?据《苍梧总督军门志》介绍,官兵们专立“操法”一目,详载其操练之法。如梧州城东门遭“敌袭”时,守城军如何操练应敌:“东门敌马来冲,游兵自东门出,离营十步。中军放炮一个,发擂,吹战声喇叭,单摆开,呐喊应敌,交锋,弓箭手开弓,枪手舞枪,牌(盾)手举牌,铳手放铳。敌马败去……旋队,打得胜鼓回营,至原地方,金响止。”
操练表现的好坏,与俸禄收入直接挂钩,更令驻守的官兵个个卖命。“凡在卫所,俱要清出比武,以观年力武艺。其比射九箭为率,中七箭以上者量赏,三箭以下者朴责,全无中者止支俸银,候下次比试中五箭以上,方许呈请开支。”
江防之险,梧州为最。当时的桂江战船阵列,哨船游弋,甚为壮观。梧州市志办原主任陈金源说:“当时河东、河西和南岸的塘源片,均有大批明军驻扎,各处还有练兵的大校场。为了加强河东河西的军事联系,1471年,明军还在今桂江二路石灰巷对出的码头修建了桂江浮桥,这也是梧州历史上第一条浮桥。”
(除标注外,文中史料均引自《广西通志》、《苍梧县志》)
新闻推荐
房屋倒塌七人被困 村民第一时间参与救援7人被先后救出,其中3人不幸身亡,4人受伤送医
一名儿童被从废墟里救出来。今报通讯员李正文摄今报记者周如雨5月24日凌晨5时许,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都梅村发生一起房屋倒塌事件,正在屋内睡觉的两名老人及5名孙子孙女被困。事发后,当地村民及有关...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