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和”,不少梧州市民第一时间便会联想到龙舟赛。因为在多年的龙舟大赛中,人和龙舟队从未掉出三甲的位置,更在2011年、2014年的梧州市龙舟大赛上一举夺冠,所以这支龙舟队早已成为梧州人心目中的“猛龙”。
究竟人和村是如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龙舟好手?趁着人和龙舟队正在为挑战龙舟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力备战之际,记者走访了人和村,试图找寻这些寻常人家身上流淌着的“龙舟热血”。
组建队伍 叱咤龙舟赛场
位于苍梧县西部、浔江下游北岸的人和村,有400多户水上人家,1500多人从事水上工作。当地水产丰盛,不仅发展出了人和村的支柱产业渔业、江河网箱养殖业,还养育着大批依水而生的水上人家,滋养出了不少龙舟人。
在人和码头,记者见到了“老龙舟”徐阳光。近段时间,已经70多岁的他每天都到码头值守,等到队员训练结束后,对上岸的龙舟进行检查、校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划龙舟这项活动开始在人和兴起,人和的水上人家一直是‘输出型\’划手。”徐阳光自豪地说。原来,由于人和当地的水上人家多,不少水性好、划船技术好的青年开始走出人和,受邀到梧州市区、龙圩,以及广东肇庆等地参加龙舟比赛。
“龙舟好手再多,但没有自己的龙舟队伍,别人也不一定认识‘人和\’。”徐阳光说,长久以来,村民都渴望组建起一支本村的龙舟队。2009年,在大家的集资下,人和村购回了第一条龙舟,“输出型”龙舟好手也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效力。于是,便有了此后在龙舟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队伍——人和龙舟队。
各司各职 龙舟家庭不少见
现时,人和当地有60多名龙舟队员,其中以水上人家的孩子居多。不少龙舟队员小时候都是与江水、渔船为伴,在打渔抓虾中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与划船技术。
今年的休渔期比较长,闲不住的彭华生便会到人和码头帮忙修理龙舟。73岁的彭华生手脚依然麻利,他用铲子仔细地修理一艘旧龙舟的船头。“这个部位连接着龙头,如果损坏了,龙头就会不稳,一定要及时维修。”彭华生说,自己划了十几年龙舟,如今年纪大了、力气不足,就不再下水划龙舟,但是摸了十几年的浆,实在不舍得离开龙舟,因此常与其他“老龙舟”一起为龙舟做校正、修理,给年轻队员当后勤。
让彭华生感到骄傲的是,儿子彭杰辉继承了他的衣钵,因为水性好、方向感强,当上了人和龙舟队的艄公。“小时候带他出去打渔,我就经常让他自己尝试着把控船的方向,技术就慢慢练出来了。”彭华生笑言,儿子的控船技术比自己好,但自己的划船技术比绝对要在儿子之上。而龙舟更是他们家里多年经久不变的话题。
在人和当地,像这样的龙舟家庭并不少。徐阳光和他的家人也是“龙舟之家”,他的儿子徐弟弟现在人和河边村龙舟队做划手,儿媳麦美英也曾参加过人和龙舟女队的比赛,今年又作为后勤人员,给参赛的队员制作龙舟饭。
村里村外 传承龙舟精神
团结的龙舟人不仅奋勇争先,还有甘当“绿叶”的精神。
人和当地的60多名龙舟队员除了组建人和龙舟队外,还组建了河边村龙舟队作为专业陪练,帮助参赛队员提高成绩。此外,人和村民还组织周边村落的龙舟队一起开展龙舟热身赛。热身赛的经费也全部由人和村民自己集资筹措,资金多时,龙舟饭丰盛一些;资金少时,龙舟饭就简单一些,但是人和村民的每一顿龙舟饭都吃得开怀。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人和当地都会举行龙舟比赛,除了龙舟热身赛外,还有鱼苗放生、舞狮表演、吃龙舟饭等系列活动,把人和村民紧紧联系起来。这时,外出打工的村民、外出打渔的渔船都会回乡;操持家务的妇女、摇扇闲坐的老人也喜欢到浔江边观看龙舟训练,看着人和的汉子们在浔江上挥洒汗水,为他们放鞭炮鼓劲加油。
如今,人和龙舟不仅是当地人的骄傲,更是一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和村民。如果说,龙舟赛给村民带来了什么?也许,村里的孩子会说,是热闹的活动和丰盛的龙舟饭;村里的男人会说,是夺锦的荣耀一刻;而村里的老人徐阳光的回答则道出人和村民的心声——“一个龙舟家庭、一种龙舟精神和一段龙舟人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艳虹)雨天要走泥浆路、垃圾堆积无人清理、村民办事到处跑……这些都是苍梧县旺甫镇山心村昔日的面貌。如今,在山心村,全村道路已经基本实现硬化,一条条水泥道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村级服务中...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